2009年初的全球时装业,似乎有预兆成为某种历史的节点。受经济影响,已经落下帷幕的2009秋冬各个时装周都显得有些低调甚或暗淡。被经济危机阴影笼罩,日本东京时装周直接宣布取消活动,2月举办的纽约时装周有至少30个品牌宣布退出;紧接其后的米兰时装周比往年减少了10场左右发布,只有不到80个品牌参加;仅51个品牌举办时装秀的伦敦时装周将原来6天的走秀时间缩短为5天;巴黎时装周稍好些,共举办了91场时装秀,与2008年同期持平。同时,参加各时装周发布的品牌,也大多采取了简朴的方式,来压缩开支。全球金融危机对引领时尚生活消费的时装产业,冲击表现得相当明显。
以各大时装周为流行风向标的世界时装业,整体已经表现出下滑的态势而趋向保守,而在中国北京开幕的中国国际时装周09/10秋冬系列却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一样,保持了相对的稳定。骤热起来的春天,配合着依然火热的中国国际时装周09/10秋冬系列,发布场次基本与往年同期持平,参与时装周系列活动的机构呈现出多元化结构,客观上体现出在新经济环境影响下,产业结构自身进行调整的动态。作为引领国民时尚生活消费的互动平台,通过对文化、供需、消费等方面的作用,为2009中国宏观经济促内需保增长的目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有强劲的拉动作用。8%,是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这个目标的宣布再次引起了全球对中国经济的关注,有经济学家提出2G概念,称全球经济的复苏将决定于中美的联手,这是中国作为独立的经济体首次在世界经济环境中被这样提出。中国用自身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稳定的内需市场,以及政府为保障经济发展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令世界羡慕的经济环境。同时,借助这次金融危机的“机”,受出口贸易影响的各个产业开始顺势进行深入的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关乎国人“衣食住行”消费的纺织服装业。早已有了危机感的众多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主动应对危机、进入发展转型期的同时,表现出来的是积极向上的姿态。
这一点,在作为中国目前最好的中外品牌和设计师发布流行趋势、展示时尚创意的综合性专业服务平台,国内外时尚品牌和设计师张扬风格的国际舞台,中外媒体和业内外人士关注的时尚焦点,和国民衣着时尚消费流行走向引导风向标的中国国际时装周09/10秋冬系列发布的参与单位群体上,充分得到了体现。促内需保增长是一个目标,而通过时装周这个时尚发布平台积极引导消费走向,促进服饰时尚类消费需求,一方面有力地促进内需的增长,并通过消费影响产业生产;另一方面通过纺织服装产业上下游的紧密联系,拉动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解决纺织、纱线、纤维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就业问题,从这些方面来看,已经发展逾12年的中国国际时装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火热的国际合作
中国的服装消费市场在全球时装产业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可以通过近些年来各国服装大牌踊跃进驻这片天地得知。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中与本土品牌展开竞争,一方面带来新的资讯,促进国产品牌的国际化提升;一方面加剧品牌对生存空间的争夺,通过优胜劣汰促进了中国服装品牌和从业人员与国际的同步。消费力逐年增长、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诸多国际品牌的最佳金矿。
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边风景独好,保持了稳定消费力的中国市场,对各国的服装品牌愈发显得重要。积极参与中国国际时装周09/10秋冬系列发布的韩国、日本、意大利企业和品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深入进行国际化合作,聘用国外时装设计师的七匹狼、爱登堡等国内品牌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这个市场对于国际同行的吸引力——国际化合作还能够通过人才交流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
长久以来,国人对于中国服装品牌和设计师走向世界虽然标榜着要用“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条腿走路,但一度偏重于“走出去”带来的荣耀,某位设计师或品牌在国外做一场发布就能在国人面前大大地露脸一番,似乎伊已经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而结局却往往差强人意。两条腿走路,必然需要两方面并重前行,真正了解掌握了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融入其竞争体系,才可能真正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而这种竞争,不单单体现在商业化的品牌行为方面,更体现在人才和意识形态方面;不单单存在于国门外的市场,更存在于自家门口——更加开放的中国市场。
稳健的创意根本
对于参与中国国际时装周09/10秋冬系列的国内品牌,特别令人关注的不是那些大集团,而是以“卡宾”、“杰施”等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设计师品牌。设计师品牌这个群体在国内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是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而大规模出现的,他们绝大部分不像国外那些得到了大财团支撑的设计师一样,从创业起步就站在极高的平台上。活跃在中国市场中的设计师品牌多数规模不大,定位在小众消费,以自身的设计特色来吸引目标顾客群体,同时基于目前国内的商业终端体系,这些品牌无疑不可能赢得相当份额的市场占有率。
但就是这样的品牌,在诸多业界同行迫于金融危机放缓发展趋于保守的时候,以大手笔出现在中国国际时装周09/10秋冬系列活动中。据记者了解,之所以他们把握到危机中的“机”,原因就是消费群体稳定、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市场业绩依然稳步上升,而这是设计师品牌的特性决定的。在设计师品牌中,设计师往往对品牌拥有绝对控制权,掌控着品牌资本和人力资源,设计师的个性、喜好、审美等个体特征也用特定的服装语言体现在其作品上,影响着能够和他产生价值共鸣的固定人群,这类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不仅仅在于产品的风格,还包含了面辅料、色彩、陈列、经营方式、品牌文化等等方面,其忠诚度自然不用多说。
香奈尔说:“做人和设计时装一样,只有做到与众不同,才可以不被替代。”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怎样稳定品牌自身的消费群,怎样用极富个性的与众不同与他人区别,怎样保持品牌旺盛的生命力,此次露面的设计师品牌用他们的设计和创意为若干同行提供了一个有秀的答案。
以人为本的大赛
对于现代中国服装产业来说,发展了逾25年的时装设计大赛,已经成为产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期一代中国时装设计师乃至今天大部分设计师的出人头地,多有设计大赛的功劳在其中。但是,伴随产业发展而在国内出现的由各种机构主办的是时装设计大赛越来越多,主题空洞、定位模糊、模式老旧等成为相当部分设计大赛的共同特征,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对真正人才的正常选拔。目前在市场竞争中通过考验留存下来的设计大赛,多是经过市场化细分定位后的产物,其中就包括了在国内外影响力剧增的中国国际时装周最为稳定的活动组成——从“汉帛奖”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威丝曼”2009中国针织时装设计大赛等囊括了女装、针织、休闲装、运动装备、婚纱、牛仔、内衣、时装画诸多细分种类的专项人才盛事。
“培养专业人才、挖掘设计新人”不但成为中国国际时装周服务于产业创新和品牌发展的重要工作,也为企业和时尚品牌提供了优秀的回馈社会产业、展示品牌形象的平台。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各项冠名专业赛事不仅成为产业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专业人才和时尚新人会聚的中心。作为服装专业教育的补充,专业细分、品类齐全的设计大赛的举行,客观上使时装设计教育得到了面对社会检验的良机,以市场行为推动时装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从而为时装产业提供更好的人才。
雾里看花的教育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09/10秋冬系列活动里,前所未有地出现了四所国内知名服装专业院校在此举行毕业生作品发布,这一事件具有划时代的积极意义。伴随着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服装高等职业教育,一度其毕业生被称为“院校派“而被业界排斥。这种结果的产生,一方面是中国应用性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性整体失策导致,一方面来源于服装专业院校与企业品牌间的关于人才培养、使用方面的认知脱节。正如中国和西方时装工业发达国家间对于流行文化的不对等认知一样,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存在严重的不对等,这种脱节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弥补。
人才队伍的坚实程度决定产业发展的速度。从北京服装学院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展示毕业生作品开始,服装专业院校与服装品牌间通过中国国际时装周这个平台开始建立起了相互了解、沟通、交流的渠道,并随着产业的发展而被广大的院校和企业所认同。引导院校间的良性竞争,为企业和院校人才间提供近距离交流的机会,成为搭建了时装设计人才供需互动平台的中国国际时装周最突出的成绩。
在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的情形下,北京服装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四所院校通过中国国际时装周建立的渠道,让毕业生直接面对行业、企业的挑选,不但继续加强着院企人才供需双方的交流合作,更对提高今年毕业生就业率有着积极的现实作用。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综合产业、分类活动去看中国国际时装周,就会对其中的每个活动、每个品牌、每个设计师有与以往不同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