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应该还记得那部著名的战争影片《桥》,那座桥,是通向胜利保障成果的关键之所,而由大红门服装商贸城、福成服装大厦搭建起来的这座桥,却是在和平年代,在信息化主导的消费时代连接起创意者、生产者和消费者间前所未有的通道。很多人可能已经在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和福成服装大厦看到首届“鑫福海杯”品牌服装概念设计大赛设计灵感基础的56个民族的112套男女服装及16对参赛商户和设计师的作品,应当说,这些优秀精美的服装就是桥的支柱,它们是北京大红门地区下阶段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的试金石,是立足大红门地区各服装商户提升品牌设计内涵、加速品牌发展的助推器,更是以文化、设计、创意引导良性时尚消费的关键所在。
主题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首届“鑫福海杯”品牌服装概念设计大赛,作为北京大红门服装协会大力推进该地区服装、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力举措,通过大赛赛制的设置,大红门服装商贸城、福成服装大厦的现有商户品牌,直接得到了来自国内优秀设计人才的创意帮助,而他们的成果也直接展示在消费者的面前接受市场的检阅。无疑,特殊的赛制设置已经让这个大赛开启了中国服装设计界的一扇新大门--国内第一个鲜明立足于服务品牌的大赛、国内第一个开创性地对现有服装进行再设计的大赛。
还原设计的本来
对于大赛组委会而言,大赛主题的设置具有相当的时代特征和寓意。民族文化如何在中华民族迎来空前强大和自信的今天发扬光大,如何在服装的设计中成为时尚流行的主角,又如何能够在当今的社会中将融入生活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时尚大潮中体现独有的深厚底蕴和灿烂的文化多样性。这些课题通过参赛设计师和品牌的努力已经矗立在所有关注和将要关注这个大赛的人们的眼前,对于悠久中华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历史责任,以及对于品牌和设计师自身的未来战略构想,都通过本次大赛的举办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展示品牌、彰显创意、促进发展”,是这个大赛最根本的目标,民族文化与现代流行的融合是这个大赛最成功的硕果。以“在发掘设计人才的同时,带动大红门地区品牌创意设计的提升,推动大红门地区服装行业创意设计力量的成长,引领创意生活的潮流”为宗旨的首届“鑫福海杯”品牌服装概念设计大赛,成为一个直面品牌和消费领域的新兴设计赛事,它力图通过大赛,构建起品牌、设计师和消费者最直接的交流,进而对消费行为产生直接引导。而这所有的努力最终将实现的目的正式创意文化产业在全球兴起的根本所在——通过文化的、设计性的引导,创造新的价值。
这一点可能大赛组委会的成员感受最深,作为最重要的组织者之一,北京大红门服装协会会长陈重才认为:“现在的中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跨界产品正在成为新的消费潮流,包括服装在内的很多流行产品的流行周期在缩短,越来越多的产品正在走向融合的趋势。但很多国人认为的跨界仅仅限于不同行业的合作互补,而很少从产业的角度去分析。当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尤其是服装,产品越来越同质化,此时企业如果想创新发展,只能增加更多的产品附加值,将其他产业或者产品中的一些元素嫁接到自己的产品中,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体验。这是跨界合作必然出现的原因。
同时,在国内的服装设计界,多年来已经把服装设计这种实用性的创造技艺,人为地艺术化、概念化、虚幻化了,使得绝大多数人在看待服装设计时不自觉地把设计和产品分离,品牌的产品生产和品牌的时装发布同样如此,事实证明,不论是品牌的发展还是设计师的提升,这种理念都是错误的。通过首届“鑫福海杯”品牌服装概念设计大赛,我们把概念和实用扯在一起,把创意和消费放在一处,可能基于目前的产业现状而言,也是一种跨界,但是我相信,这种所谓的‘跨界’将成为中国服装产业走向世界,中国服装品牌赢得更大市场的必由之路,也是非常正确的道路。”
设计是为消费服务的,这一根本的理论,多年来似乎很多人都忘却了。
寻求设计的原来
服装设计师应该做什么,得到什么。对于很多学习这个专业的新秀而言,回答大抵是“做自己喜欢的个性的东西,接受台下的鲜花和掌声。”很多人相信自己的概念和思想总能够在60亿人口中寻找到知音,却没有前辈成功者那般直面消费者的勇气。
首届“鑫福海杯”品牌服装概念设计大赛的参赛设计师们可能通过这个大赛,得到了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感觉到的珍贵体验——设计为消费服务。同时,所有的人在和品牌伙伴进行合作时都遇到了各种不同的困难。
23岁邹云利,是北京服装学院研一的学生,她对与“婕莱绮”合作设计中的困难这样认为:“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原有的服装结构如何与现有的面料以及造型达到一个互相融合的状态,怕自己加上的去的东西纯属画蛇添足。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之处是要找到原有衣服与面料的共同点,在一个共同点上插入面料就不会显得纳闷突兀。比如原有衣服有一条结构线是属于高腰线,现有的面料也适合做在高腰线上,那就可以把现有的面料做在高腰线上,再总看衣服的整体元素,做好面料的造型,使其与现有成衣的原型具有统一和整体感。”
而对于同样来自北京服装学院与“好明升”合作的刘楠迪扬而言,设计的困难在于“服装改造设计时需要考虑原有的服装结构和面料大小,考虑不周全就会出现原有设计方案的版型由于面料有限的原因无法实现,所以要想达到最满意的效果就需要将自我设计和原有服装巧妙的结合起来,这个困难是设计上的一个局限性的困难,但同时也使我们在这个改造过程中更加完美的融合我们的设计理念和品牌的设计风格,使得服装展示出最佳的效果。”
或许正是基于在学校或者其他领域无法得到的相当强度实用性锻炼的机会,让参赛的设计师们对这个大赛的感情不一般,与“曼纤羽”合作的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的李美涛非常动情地说:“感谢‘鑫福海’对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关注与支持,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一个价值,让自己去证明给这个社会自己的存在意义,学到了好多了东西。结果什么样不会去关心,结果就像买东西的赠品,有了算白赚,没有也没什么。重要的是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所以很感谢鑫福海工贸集团,感谢组委会对我们的关注并且给的这次参赛学习的机会。”
也许我们应该像本次大赛的评分标准般去重新构建我们对与服装设计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什么是好的设计、什么是好的作品、什么是强大的实力。大赛评委团将从整体效果和系列感、色彩搭配、款式和版型、材料选择、制作工艺和改造巧妙度五个不同的方面去衡量设计师选手在设计创新方面的能力,请注意,这些方面都是以市场和消费为出发点的。在这样标准上构建起来的评价体系,相信离消费者的距离不会太远,也能够对品牌文化底蕴、设计含量的提升以及设计师能力的衡量做出公正的评价。
畅想设计的未来
北京大红门服装批发商贸圈是公认的北方最大、实力最强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同时也是服装批发商向规范化经济发展的典型楷模,整个商贸区已经孵化了上千个自有品牌。作为北京服装、服饰商贸、加工行业的一个核心地区,此地的服装鞋帽轻纺类商品批发,占到北京同类服装销售总量的50%以上。如何借助国家重点发展创意文化经济的大潮,提升地域产业经济,推动地区服装品牌的发展,成为大红门产业领导者重点思考的问题。
作为大红门服装商贸圈的核心与标志型企业,大红门服装商贸城、福成服装大厦首先承载起引领大红门服装服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更好更快发展的历史使命,通过“鑫福海杯”品牌服装概念设计大赛的举办,积极利用外界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资源与本地品牌嫁接,推动区域品牌在文化、创意、产品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变革,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中国服装设计界与市场消费领域的零距离沟通对话,寻求新型的发展模式,可以相信,本次大赛的成功,将是大红门地区服装产业开拓新天地的开始。
对于参赛的品牌而言,设计师们带来的新颖设计理念、全面产品改造是否能够得到良好的市场回馈,目前还不得而知,它将由赛后的市场业绩直接打分。但,通过本次大赛,所有参赛品牌获得的在产品设计和文化内涵方面的探索经验,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附件一:品牌和设计师的合作关系表
品牌 设计师
赛靓 | 顾鑫淼 |
婕莱绮 | 邹云利 |
莎莹 | 吴凡 |
梅岑 | 才华 |
女人空间 | 刘丹妮 |
博玺华服 | 王烁 |
好明升 | 刘楠迪扬 |
曼纤羽 | 李美涛 |
洁倫 | 陆音绮 |
灵之舞 | 陈佳梦 |
京友服饰 | 沈莹 |
联邦登喜露 | 沈雪 |
贝嘉芭蕾 | 杨婷婷 |
梵斯奴 | 裘余卉 |
诗之欧 | 郝朋晓 |
翔纳 | 王安丽 |
附件二:参赛部分设计师的采访记录
杨婷婷,女,23岁,来自云南,06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现就读于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服装设计方向专业。
问:您认为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答:我觉得一个好的设计师必须是一个杂家,他并不一定精通每一门学科,但是涉猎领域越宽越好。应该要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美工功底,善于聆听,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剩下的就是要自信。
问:您是怎么看待自己和这次比赛的?
答:自己从小就爱好艺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因此,我一直非常注意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学习和提高。这次比赛,让我能够更好的扩展自己在各方面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在这也非常感谢鑫福海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和展示的平台。
问:请问这次服装改造过程中制作方面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又是如何克服这个困难的呢?
答:最大的困难。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年轻设计师来说,最大的困难可能真的就是经验太少,在每制作一件新的作品前,既会有心动,也会有停留和矛盾。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有时候内心真的有点无可奈何,但最终我还是会一件一件的找到解决方法,然后表达出我想表达的美!这个时候也是我最激动最开心的。呵呵,这也正好应证了一句话,人活到老学到老嘛, 9月去云南采风也让我更加深刻明白,生命的精彩正是在学习的过程。
沈雪,女,23岁,来自北京,于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学习服装设计专业。
问:请问这次比赛中您合作的品牌成衣是什么风格的服装,您在原型基础上进行了哪些风格上的调整?
答:我这次合作的是比较成熟绅士的夹克大衣,我将这些衣服风格彻底颠覆,变成时尚搞怪的男装。体现出男人绅士的另一面。
问:请问这次服装改造过程中制作方面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又是如何克服这个困难的呢?
答: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在服装改造设计前要考虑很多方面,要仔细观察原有服装的整体到细节,考虑周全,然后再进行改造设计制作。一旦考虑不周,整体造型就会影响。其次对于服装改造的工艺要求也是很高的,做衣服容易,改衣服难。而且要融入自己的设计,才能呈现出改造服装的最好效果。对于困难,我觉得是件好事,这说明我在服装上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比赛也是学习的机会,不断学习不断克服困难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问:请问您是如何进行设计这次服装的改造的呢?
答:我这次改造的服装原型是夹克。面料有薄有厚还有pu,面料上对我就是一次考验。我首先查看面料,然后进行初步设计,我考虑到至今为止,男装上总体变化都是很小,在风格上也是主要体现男士优雅绅士或是硬朗的,我根据这几点,把男装进行了大改造。在剪裁上首先就大改造,并且细节上加入和很多装饰元素。男人的服装颜色上我也观察到无非是黑白灰蓝居多,我在黑白颜色基础上加入了中国民族色彩,让服装更让人眼前一亮。我的男装比较倾向于fashion art,或是舞台服装。这是一次对男装的完全性颠覆,是一次不错的尝试学习,也希望给大家惊喜。
23岁邹云利,是北京服装学院研一的学生,方向为服装艺术设计
问:请问这次比赛中您合作的品牌成衣是什么风格的服装,您在原型基础上进行了哪些风格上的调整?
答:这次合作的成衣品牌是大方,简约,正式和有细节感的都市女性品牌。对这六套衣服改造的一个原则是:保留其原有的有结构感的部分,其他部分用自己选好的面料通过塑造造型来达到自己对于本次大赛主题的理解。总的来说,改造完的成衣更具层次感,有更多的空间供大家想象。
问:请问这次服装改造过程中制作方面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又是如何克服这个困难的呢?
答: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原有的服装结构如何与现有的面料以及造型达到一个互相融合的状态,怕自己加上的去的东西纯属画蛇添足。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之处是要找到原有衣服与面料的共同点,在一个共同点上插入面料就不会显得纳闷突兀。比如原有衣服有一条结构线是属于高腰线,现有的面料也适合做在高腰线上,那就可以把现有的面料做在高腰线上,再总看衣服的整体元素,做好面料的造型,使其与现有成衣的原型具有统一和整体感。
问:我是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这次比赛的?
答:我喜欢那些有设计感并能为大众喜欢的衣服,这些衣服的成功之处在于设计师先舍弃了自我,为大家,从而得到真正的自我,我也在努力争取成为这样的设计师,有一天自己设计的衣服好多人都在穿。服装是一个实践性强的东西,不通过实验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只停留在绘图基础上的设计师,不算真正的设计师。作为一名研究生,我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已经为我的服装设计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但一直没有更多的实验,通过这次比赛,一是锻炼自己,而是通过这次比赛能够吸取一些别人对我的意见,从而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更好更快地成长。
刘楠迪扬,女,22岁,来自黑龙江,于北京服装学院主修服装艺术设计与工程专业。曾在2008年第六届英伟杯服装设计大赛,荣获十佳设计师称号。
问:请问这次比赛中您合作的品牌成衣是什么风格的服装,您在原型基础上进行了哪些风格上的调整?
答:我这次合作的是比较庄重正式风格的羊绒大衣,我将这些大衣改造成了晚装风格的礼服,风格上更加前卫时尚,更具有都市女性的摩登气质,在此同时不失原有品牌成衣的高贵优雅。
问:请问这次服装改造过程中制作方面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又是如何克服这个困难的呢?
答: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在服装改造设计时需要考虑原有的服装结构和面料大小,考虑不周全就会出现原有设计方案的版型由于面料有限的原因无法实现,所以要想达到最满意的效果就需要将自我设计和原有服装巧妙的结合起来,这个困难是设计上的一个局限性的困难,但同时也使我们在这个改造过程中更加完美的融合我们的设计理念和品牌的设计风格,使得服装展示出最佳的效果。
问:请问您是如何进行设计这次服装的改造的呢?
答:我这次改造的服装原型是羊绒大衣,面料是比较厚的羊绒,款式是那种日常穿着的长袖宽松的及膝大衣。我首先确定了我预想改造后的设计风格,我考虑到对于羊绒这种面料目前市场上基本都是运用在大衣外套方面,在秋冬季时尚女性出席活动和聚会时穿着的晚装上很少运用羊绒面料,但羊绒面料的高雅度和保暖度都非常适合秋冬季晚礼装的需求,所以我确定了做晚装风格的想法。在之后的具体款式设计上我将这6款不同风格的服装统一在一种风格之内进行创作,款式上以裙装为主,细节上保留了一些服装原有的设计元素并将其进行更加突出的表达,同时还增添了一些中国风的设计点,从而达到服装创意和改造思想的统一。
李美涛,女,21岁,籍贯河北保定,现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曾参加欧迪芬—璐比创业大赛优秀奖。
问:您认为向你们现在这个阶段的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答:像我们这些还在读书还没真正的去走进社会的设计师来讲,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具有自己的风格,并且好多设计师不懂有形或是无形的市场,我个人觉得市场对于一个即将走入社会的设计师在一定的阶段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对时尚的敏感度和对服装本身的一种认知度。
问:您是怎么看待自己和这次比赛的?
答:这次大赛能够让自己更好的扩展自己在设计结构和设计款式还有民族传统元素更好的去运用在自己所设计的这系列的作品上,让自己更好的去展现自己的设计构思和理念,在这也非常感谢鑫福海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问:请问这次服装改造过程中制作方面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又是如何克服这个困难的呢?
答:哎呀,说起来是一把辛酸泪啊(呵呵)!在拿到再设计的服饰后,根据傣族元素所出的设计图很难再特定的面料上进行再设计,受到了一定的面料局限性,设计出几十个稿子最后只有几款能够实现出来,并且在大衣面料上进行再设计难度又进一步增加因为配料的选择性也有一定的局限,在裁剪上更要注意,并且在缝纫上我成功的废掉了两包机针,面料太厚啊!缝纫机不行的就自己一针一线的缝,扣子和配饰自己一针一线的缝的,就这样一个个克服,总有办法解决掉,呵呵···
问:对这次大赛有什么感触和期盼吗?
答:呵呵,这个感触太多了,首先还是感谢“鑫福海”对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关注与支持,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一个价值,让自己去证明给这个社会自己的存在意义,学到了好多了东西。你说的期盼是参赛的结果吧?(呵呵)我觉得结果什么样没有去关心,结果就像买东西的赠品,有了算白赚,没有也没什么。重要的是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所以很感谢社会,感谢鑫福海工贸集团,感谢组委会对我们的关注并且给的这次参赛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