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之魅力人生
大熊猫专家吕植:“我的保护目标不仅仅是大熊猫”  
吕植:体味生命的美丽  
吕植与大熊猫共舞  
吕植:My work is my life  

专访陈化兰:与禽流感斗争的首席专家

 

兽医陈化兰与13亿人面对的禽流感

 

李涛:守护“精神”家园的天使

 

 

 
李涛:守护“精神”家园的天使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消息  她潜心研究精神病18年。当今全世界发现有4个基因与精神病相关,其中3个是她发现并证明的———

   2005年11月9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第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北京隆重颁奖,来自全国的5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医学研究室的李涛教授,也站在5位获奖者之列。更令她惊喜的是,她还同时获得了“西部特别贡献奖”,她因此成为唯一一个获得双奖的人。


   这是对这位40岁的女科学家在精神病学领域突出贡献的表彰。

   因帮不了患者深感痛苦

   李涛是四川医学院的第一批6年制本科生(四川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它与四川大学合并,2001年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1981年,当李涛以高分考入临床医学专业时,周围的亲朋都很羡慕她,纷纷夸赞她前途远大。但1987年当她毕业留校主动选择了精神科时,亲朋们都有些迷惑了,为什么要干这个有风险的行当呢?他们关心地告诉她:将来你如果搞临床,整天同精神病患者打交道,你就不担心患者犯病时伤害你?那时你后悔也晚了!

   回想起当初旁人的担心,李涛笑着说,“精神病患者首先是病人,他们不会有意伤害他人。他们是特殊的弱势群体,因为失去自控能力,所以无法享受正常人的生活,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问题。”李涛至今对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精神病患者很可怜,他们非常需要医学治疗和爱心关助。”

   也许是命运想考验李涛的意志,1987年李涛收治了一位患抑郁症的40多岁的女患者,却出现了一个不幸的结果。女患者有一个幸福的家,她在接受医治一个多月后,病情有所好转,就被家人接回去了。但没过多久,这位患者旧病复发导致自杀。消息传来,李涛深受刺激,好多天她都感觉到心痛。她在日记中写道:“精神病患者太可怜了,人类虽然对精神病的研究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根治精神病的办法,这让我无法安宁。我为帮不了他们深感痛苦。”

   那些天,她寝食不安,她寻找,她思考,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找到精神病的病理学原因,以便把这个人群从精神的桎梏中解救出来。

   从那以后,她就一直全心致力于精神病发病原因的研究。在精神科病房担任住院医师时,她曾有半年的时间完全与患者“焊”在一起,每天24小时都在医院,一周只回家一次。除了临床诊治病人,她还潜心研究课题,积累学识。她向往有一天,能拿出真正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为人类减少痛苦。

   见解独到震动世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医学界普遍认为,精神病是受到外界刺激引起的。但更多的科学研究表明,精神病与基因病变有关,精神病的易感基因具有较强的遗传性。

   李涛这样阐述自己的研究:父母遗传的基因中,如果存在几个可能导致精神病的基因,就好比在人体中埋藏了几颗“定时炸弹”,外界的刺激不过是“导火索”而已,即使没有“导火索”,到一定时机,“定时炸弹”也总会自然爆炸。

   李涛是1991年当上华西医大博士生导师刘协和的弟子之后,开始了潜心找寻那些“定时炸弹”的旅程的。这一研究叫精神病分子遗传学,当时国外才开展了10多年的研究,而国内更是刚刚起步,只有刘协和应邀去英国精神病学研究室进修了一年,研究精神病的生物学基础。

   李涛当时就志向坚定,她曾经对学妹说:“非常遗憾,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找到精神病的致病基因组合,我们一定要为找到这些基因而努力。”

   李涛迅速崭露头角。当时导师刘协和又应邀到伦敦参加学术研讨会,他带着李涛的博士论文交给了英国精神病学研究室主任大卫·科里尔。这位英国专家看完论文后认真地说:这很好,她既懂精神病学,又能搞分子遗传学,我愿意与你们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究。

   在刘协和的努力下,李涛得到英国方面提供的研究经费,赴英国进行了一年的合作研究。其间,她争分夺秒,刻苦钻研,一心用在专业上,使课题进展非常顺利,合作成果显著。合作结束后,她再次被对方邀请留在英国,而且被聘为研究员,得到高级讲师待遇。刚刚毕业的博士,能够在英国这样一个学术门槛高、治学严谨的国家得到如此待遇,这无疑是对她很高的评价了。

   当今世界已经发现的与精神病病变有关的4个基因中,李涛发现并证明的有3个。1996年,她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相关。后来,她和同事们一道,又先后证实COMT基因和脯氨酸脱氢酶基因与精神分裂症及其相关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之间,存在着关联或连锁不平衡关系。这诸多高难度学术问题的解决,使李涛有了当今世界最优秀的精神病学专家的声誉。

   2002年,李涛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从此她正式带博士生从事专题研究。先后有6位博士生在她门下开展研究,进展迅速,成为该专业的中坚力量。

   转眼间,李涛已从事精神病治疗与研究18年,专业从事精神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已经10年。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她发表了40多篇学术论文,许多被专家评价为“原创性见解”。李涛有灵气,更有创见,她的导师刘协和告诉记者,由于她论文的观点与见解一鸣惊人,曾在一次国际学术交流会上博得一位美国著名学者的书面肯定,那位学者高度评价了李涛的灵气与深度、严谨与勤奋,说她的创建性的发现独一无二。

   国内外专家对李涛的见解的评价是:为进一步定位与精神分裂症及其相关性状有关的易感基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回到李涛最初的那个比喻,也就是说,她为全世界科学家继续寻找人体中的那几颗“定时炸弹”,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坐标与路线图。

   李涛的研究成果,是承上启下、卓尔不群的见解,是一个年轻的女科学家用青春和热血凝结的累累硕果。它意味着人类在通往征服精神疾病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生活中大气真诚

   在科学研究中表现杰出的李涛,生活中又怎么样呢?会不会是一个书呆子?

   “不,当然不是书呆子。”李涛的导师刘协和很了解自己的弟子,他告诉记者,李涛为人大气真诚,与同事们相处得很好,发表论文得到奖金后,她常常主动抽时间请导师、师母或者同事吃顿饭,表达对大家的谢意。李涛在着装上也很有品味,毫不奢华,虽然事业有成收入颇丰,但她几乎从不到高档商场消费,更不讲求什么名牌,买件衣服三四百元就够了。

   李涛还是一个贤妻良母。她不光把自己定位于科学家,也定位于好母亲、好妻子。她在科研成果与日俱增的过程中,从没忽略过爱人与儿子。她总是科学安排工作时间,尽可能地自己教育儿子,陪伴丈夫。李涛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一次她不到5岁的儿子纠正她的英语发音,说她不够标准。当时她为儿子的进步兴奋得不得了,一把抱起儿子亲吻并认真鼓励他。

   李涛也像那些历史上的大科学家一样,虚怀若谷。导师刘协和深情地说,李涛对学术、对同仁充满了爱心,无人不知。她利用在英国从事研究的良好条件,帮助导师和她自己的学生出国交流、深造,更感人的是,“她还帮助我带其他研究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出国学习。她从不计较名利,却特别看重学生与同仁的作为与发展。”李涛的学生马小红告诉记者,李老师养成了“谈业务”的习惯,大家即使一起上街购物,闲谈的都是实验室里每位同事的业务发展情况,“她总是想着如何在专业上帮助别人扬长避短,取得新成就。”

   李涛是幸福的,因为她一生有着自己的明确追求。全球60亿人中,大约有6000万人在一生中可能患上程度不同的精神疾病,而目前的治愈率尚不到三分之一。这些被人视为“疯子”的人尤其需要帮助,对李涛来说,帮助他们,治疗他们,真正找到致病原因,进而“彻底解放他们”,就是她毕生的梦想、追求和目标。
   今天,由李涛当主任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医学研究室,已经是四川大学“人类疾病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西部地区精神医学领域唯一的省级重点科学研究基地。

   人物档案
   李涛,1965年3月生于重庆合川。1982到1987年,就读于华西医科大学。
   随后在华西医大附一院精神科工作。1994年在本院攻读医学博士。
   1995年到1996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当访问学者。
   1998年到2000年,为本院精神医学研究室副研究员。
   2000年至今,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病学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致力于精神疾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病因学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级课题和国际协作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数十篇,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学术成果。现任中国科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医学研究室主任等职。她于1997年获全国“吴阶平医学研究奖”,2001年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5年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