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李华采访的那天,刚好搭朋友的“顺风车”去。李华一见车,立马来了兴致,他正打算买一辆车。“车也和一个人的衣着一样,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如果你看起来像个学生,谁放心把几十万元的单子丢给你做?”虽然毕业才半年,但近两年的创业过程,让李华具有一般同龄人不具备的气魄和想法。
2003年5月,李华就有了双重身份: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研二学生和珈华科技有限
公司董事长。公司启动资金60万元,主要从事酒店、宾馆、小区、购物商场电子安全防范系统软硬件的开发。公司一成立,就戴上了两个“第一”的帽子:武汉大学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大学生公司、第一家进驻武汉大学科技园的学生公司。
从小时候开始,李华就很喜欢动手。他曾用自行车的链条改造过玩具火药枪,也曾拆装过家里的彩色电视机。而真正动手开始搞发明,是在进入大学以后。
1997年,李华考入原武汉水利水电大学。大二那年,李华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科技节。就在这次科技节上,他的发明才能逐渐显现出来。惜才的学校团委还专门给他设了一间个人工作室,配了两台电脑。不久,李华相继获得了6项国家专利,如计量和检测汽车加油的多功能计油器、汽车刹车制冷装置、自动报警装置等。
2000年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给了李华全新的舞台,让他从单一的发明创造进入了创业模拟阶段。他和其他4位同学组成了“天网”创业团队。那年7月,为了做市场调查,李华和伙伴们冒着酷暑穿行在武汉的大街小巷。最终,他们的“无线网络搜索报警定位系统”获得了大赛的金奖。
从1999年至2003年,李华成了获奖大户,学校的、市里的、省里的、国家的各种奖没少拿。不过,5万多元的奖学金和各项奖金,李华基本上都攒下来作了创业启动资金的一部分。李华说,对于大学生创业,资金是一个很难跨越的槛儿。他自己也曾经尝试过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融资,但都没有成功,最后还是走了自力更生的路。
各类奖金加上专利转让费和家里的部分资助作为家底,李华在2003年下决心开始了真正的创业。
刚创业时,李华的压力非常大。以前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给大学生创业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以前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前两年免税,第三年税减半),李华就没有享受到。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创业也不那么看好了。“我去谈业务的时候,通常我都不会告诉对方我是学生。因为人家会担心,几十万元的单子交给一个学生,技术上会不会不成熟、能不能按时完成项目等。”
2003年年底,在亲戚的牵线搭桥下,李华拿到了人生的“第一单”:一个购物广场的录像监控系统。李华坦言,人脉资源在这里起了作用。“其实,不是你的产品好、有市场,就不愁销路。一笔生意的最终敲定取决于很多因素,有些资源是大学生根本无法拥有的……在商业运作中,那些非商业性的因素是很微妙的。”李华感到,市场竞争并不完全透明,几次失败的竞标经历证明自己对市场的估计有时还是理想化了。
万事开头难,之后渐渐适应了商海浪涛的李华开始陆续拿到了不同的订单。根据客户的需要,珈华科技陆续开发出了电讯计费收费管理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IC卡智能大厦管理系统、车辆出入停放系统、实验室防盗系统等产品,业务领域不断拓宽。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李华也在不断调整公司的研发方向。2004年年底,珈华科技公司和武汉大学后勤集团签下了校内酒店管理系统的合同,李华将尝试把电子安防技术和整个酒店管理软件开发结合起来。
谈到公司的发展,李华说,自己曾经有很多的想法,但有些已被证明行不通。人生的第一桶金已经挖到了,已经走出校园的李华开始面临着一些不同的选择,比如是当个董事长,全职经营公司,还是将其作为一个“兼职”。由于电子安防市场本身存在很大的竞争,公司之前更多的是依托个人的社会资源开展业务,如何创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打出自己的品牌,都是李华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李华依然毫不犹豫地说:“大学生应该创业,有些机遇一晃就过去了。” (文/甘丽华 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