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多数家庭幸福 40后老人进入幸福感收获期

2013年01月11日10:13  瞭望

  转动家庭幸福的“魔方”

  手握家庭幸福的“魔方”,你将如何转动?又会转向何方?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琳

  岁末年初,一个充溢着幸福味道的时刻。2012年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就在此时落下帷幕。

  此次调查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瞭望周刊社、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共同举办。在历时7个月的调查中,调查组通过科学抽样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了北京、浙江、安徽、甘肃、河南、四川、辽宁等7个省(直辖市)的21个县级单位作为全国概率抽样样本点,采用“敲门入户”方式进行现场调查。

  其间,700多名调查员行程2万余公里,走访了123个村和社区,采集总样本量6000份。其中获得18周岁及以上成年人有效问卷5604份,占总样本量的93.40%。与此同时,非有奖网络调查在多家门户网站同步展开。数据质量评估结果表明,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实地调查结果对全国具有代表性。

  科学的抽样方法、严谨的调查手段和充满诚意的报告撰写,得出了一系列真实可信的调查数据——

  调查显示:83.2%的被调查居民对家庭幸福感标准化评分超过6分,41.9%的家庭超过7分,全国平均水平为6.90分,这意味着大多数家庭感觉幸福。

  影响中国家庭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按相对作用大小依次为:家人健康(79.25%)、夫妻和谐(56.48%)、有自己的住房(52.56%)、子女成才(49.42%)和心态好(41.63),这些因素在城乡之间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健康、和睦、小康成为城乡居民的共同追求。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我国城乡居民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家庭幸福感存在明显差异,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转变中体现出更多的复杂性、多样性。

  比如,城镇居民感觉幸福的家庭比例为82.4%,这一比例在农村为83.8%,稍高于城镇。

  家庭幸福感较高的人群特征明显,主要为“老年、女性、初婚、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家庭和邻里关系良好”。

  农民工、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家庭等群体家庭幸福感普遍偏低,应给予更多关注。

  当人们站在“家庭幸福”的十字路口,就如同手握魔方。到底哪些才是决定家庭幸福的关键性因素?各色“模块”该如何翻转才能达成“六面同色”的和谐境界?该怎样统筹兼顾、细心经营才能破解家庭幸福的微妙密码?

  2012年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家庭、创造幸福的机会。至少在这一刻,可以静下心来,看一看、想一想,家庭幸福对我们每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心态至上:40后进入幸福感收获期

  人生漫漫,难免波折。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家庭更幸福,还是经历坎坷的老年人幸福感更高呢?此次调查显示:40后家庭幸福感最高,为7.06分,50后为7.02分,80后为6.83分,90后的家庭幸福感最低,为6.68分,呈现出家庭幸福感随年龄递增的特点。这意味着,40后、50后正处于家庭幸福感的收获期。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说,人的年纪越大,对家庭投入得越多,从中得到的满足感越高;而80后、90后群体正面临就业、购房等巨大压力,对幸福的定义和感受也不尽相同。

  40后、50后群体组成家庭的时间更长,他们更多地体会到了与婚姻相伴随的生育及子女抚养过程,从中获得了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较高的家庭幸福感也同40后处于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相关。相对丰厚的社会经济资源,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他们成长年代的集体主义社会价值观的濡染,让他们的心态更加豁达,能够运用更加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处境,对情感的控制能力更强,不会像中青年群体那样抱有过多的期望和追求。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杜鹏说,在回答“认为对家庭幸福感有影响的因素”这一问题时,老年人只有一项的比例超过其他年龄人群,那就是心态好(分别为52%和39%)。

  如今,40后、50后群体大多已经离退休,他们不再像身处职场的人们一样面临着升职、加薪的压力。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他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投身于自己的爱好,可以更多地享受家庭生活,因而主观满意度高,家庭幸福感体验也更为强烈。

  相比之下,80后、90后群体刚刚从校园走向工作岗位,事业处于起步阶段。在面临巨大竞争压力的同时,还有购房、购车、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生活压力,“房奴”、“车奴”、“孩奴”或许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炜认为,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会使其面临更多的发展压力,深感实现理想的艰难。此外,80后、90后中的一部分人尚未组成家庭或刚刚组成家庭,对于“婚姻”带来的角色转变还在适应、磨合阶段,因而幸福感得分略低。

  “归属与爱”:婚姻让人更幸福

  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其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调查显示,初婚人群最感幸福,其家庭幸福感为最高的6.94分,再婚者的家庭幸福感为6.86分,均高于未婚者6.63分,离婚者的家庭幸福感最低,仅为6.19分。

  李炜说,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婚姻能够提高个体的积极情感,婚姻是主观幸福感的强有力因子。结婚除了可以满足夫妻双方的性需求,还可以为彼此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慰藉,进行情感与经济的支持,缓解生活压力。这满足了人关于“归属与爱”的需求,提升了人们身心健康程度,因此是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男女因爱而结成婚姻,因婚姻而创造家庭,家庭成员在持续的互动交流中形成稳定的家庭关系,进而产生亲密、慰藉、关怀、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婚姻创造了家庭生活的核心,也决定了家庭生活的方式、体验与价值观。在充满真爱的家庭里,孩子得到父母爱的滋养而成长,夫妻在家庭中实践两性之爱的健康方式和伦理原则,并将爱和这些原则传递给孩子。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张汉湘说,无数研究和调查结果证明,结了婚的人比不结婚的人平均寿命长,身心两方面也较为健康;结了婚的人在住房和养家方面虽有额外的经济负担,但要比单身或离婚的人的财富多出几倍;结了婚的人因为心理上的依靠,所以在工作岗位上效率较高;而绝大多数的暴力犯罪是由未婚的青少年和成年男子所为。

  而进一步分析结婚年限则可以发现,结婚20年以上的群体其家庭幸福感平均得分最高,为6.98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说,这是因为结婚20年以上的家庭,经历了更多的风雨、磨难与诱惑,最终感情仍然能够维系下去,说明夫妻双方均从婚姻关系中得到了很多积极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他们的感情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历久弥新、坚不可摧,因而也更满足、更幸福。此外,夫妻双方身心健康程度、结婚年限、性生活质量、日常互动频率都对家庭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金钱与幸福: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

  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是“仓廪实而知礼节”,优越的物质条件确实为家庭幸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次调查显示,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家庭越幸福。受访者中,富裕家庭(占比21.76%)的幸福感得分为7.18分,中等收入家庭(占比70.31%)的分值为6.87分,贫困家庭(占比7.57%)的分值为6.39分,非常贫困家庭(占比0.36%)的分值仅为5.32分。

  “收入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个饱受争议的话题”,李炜说,然而在本次调查中,收入与家庭幸福感之间仍然呈现了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这是因为相比而言,宽裕的家庭更有能力应对各类生活压力,有更高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和质量远不及中高收入阶层,身处“消费主义”气息弥漫的社会氛围,会让他们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和压力。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