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幸福感调查 40后老人很幸福

2013年01月11日10:13  瞭望

  在中国,房子是很多家庭最主要的固定资产,可在侧面勾画出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住房状况“很好”的家庭(占比10.08%)幸福感为7.32分,住房状况“良好”的家庭(占比33.95%)的为7.00分,住房状况“中等”的家庭(占比48.87%)的为6.82分,住房状况“较差”的家庭(占比6.24%)的为6.47分,住房状况“很差”的家庭(占比0.86%)的为5.48分。对居住小区评价越高,家庭越幸福。居住小区满意度评价8分及以上的家庭幸福感为7.14分,小区满意度5分及以下的家庭幸福感为6.36分。

  “这说明住房条件和社区环境,与家庭幸福感亦有着正向相关的关系。”陆杰华说,“房子对于中国人的意义非常特殊。特别是上世纪末‘房改’政策实施以来,能否拥有满意的自有住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家庭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调查还发现,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幸福感越高。数据显示,硕士(含)以上群体家庭幸福感得分最高,平均值为7.38分,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分值至少为6.96分,而文盲的分值仅为6.75分。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认为,这可能与高学历者积累的人力社会资本、经济和社会地位有关,也与他们拥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心理调节能力有关。一般说来,学历越高,教育回报越高。在劳动力市场更容易找到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拥有更多的收入。而且,中国的社会舆论一直对知识分子有着更高的期待与尊重。受教育程度越高者会获得更积极的外界评价,从而拥有较高程度的自我认同,进而影响其对幸福的感知。

  提升与改善:破解家庭幸福密码

  本次调查显示,有48.92%的被调查家庭有“社区医疗”方面的需求;41.13%的有“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23.55%的有“就业”方面的需求;19.79%的有“老人赡养和护理”的需求;15.16%的有“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咨询”方面的需求。

  城乡之间在家庭发展方面的需求基本相同。城镇对社区“文化生活”的需求偏多,农村对“老人赡养和护理”和“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咨询”、“婚姻和家庭关系指导”等方面的需求更高一些。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中国城乡居民家庭幸福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全面反映家庭生活的主要需求、意愿和预期,积极探索有效提升家庭幸福感的主要途径的政策措施”。张汉湘说,“针对本次调查所反映的需求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要逐步提高城乡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居住条件,消灭“零就业”家庭,让每个家庭真正能够“安居乐业”。

  二是要着力提高家庭服务能力,改善和缓解城乡家庭“看病难”、“养老难”、“入学难”问题;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特色服务。

  三是要加强家庭发展观念的倡导,注重家庭人口文化的培育和普及。加强流动人口聚集区多元文化交流,促进流动人口尽早融入当地社会。

  四是要重点关注特殊群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探索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老年人家庭、残疾人家庭、空巢家庭、留守家庭、流动家庭、受灾家庭、单亲家庭和其他特殊家庭的扶持力度,逐步提供婚育指导、初级家庭保健、儿童早期发展、家庭教育指导等服务。

  “影响家庭幸福感的因素很多,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也千差万别,然而除一些特殊家庭抑或存在不可抗力因素之外,大多数家庭的幸福感是可以改善和提升的。”张汉湘说,“希望‘促进家庭发展、创建幸福家庭’,能够变为所有家庭的期盼、社会各界的共识,以及国家层面的行动。”

  重生的幸福

  面对灾难,再好的心理疏导,都不如赶快让家庭重新拥有自己的孩子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龙在宇

  一场山崩地裂的大地震,无情地夺走了很多四川人的孩子和他们生活中的希望。

  在汶川大地震后第78天,国家人口计生委启动汶川地震灾区免费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为灾区群众提供再生育免费技术服务。

  如今的地震灾区已经浴火重生,变成了美丽的新家园。许多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家庭,重新拥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些孩子来之不易,他们的到来挽救了许多濒临崩溃的家庭。他们是幸福的化身,是快乐的传播者。

  生命重建,生生不息。一声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像一道道阳光透过层层云雾,重新照射进这些饱受磨难的家庭。一个个天使般健康宝宝的诞生,融化了悲哀,催生了希望,使一个个家庭从黑暗的深渊走向幸福的未来。

  几年过去,在2012年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过程中,《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再次走进了这些特殊的家庭。

  “为了腹中的孩子”

  2009年2月14日,鲜济旺降临人世,成为汶川大地震后再生育家庭诞生的第一个宝宝。平时,父母都会叫鲜济旺的小名“旺旺”,村里的乡亲以及崇州市计生局的干部,则会把鲜济旺直呼为“幺儿”。在四川方言中,幺儿是父母对自己最疼爱儿子的昵称。在所有人眼中,小旺旺就像自家的孩子。

  旺旺出生那一年,母亲羊霞40岁,父亲鲜子文46岁。在汶川地震中,他们19岁的女儿不幸离去。

  女儿的离世,让一家人的生活陷入绝望。羊霞整日以泪洗面,原本在酒厂打工的鲜子文,震后好长时间都不愿上班,用他自己的话说,“孩子都没了,辛辛苦苦挣钱给谁用?”

  夫妻俩希望能再生一个小孩,但心中又有些担心。一来双方年龄都不小,怀不上怎么办?二来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宽裕,能否负担起养育孩子的各项花销?

  汶川地震灾区免费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对于符合条件的灾后再生育家庭,从怀孕、分娩期间的医疗费用,到小孩出生后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学杂费,全部由政府埋单。

  成都市计生委还专门开通针对再生育家庭的“绿色通道”。像羊霞这样的孕妇,到医院检查可以享受不用排队挂号的特殊待遇。

  自打羊霞怀上小孩后,一家人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震后,羊霞接受过多次心理疏导,但总感觉自己不能从阴影中走出来。有时她还会对来进行心理疏导的人发火:“事情没有发生在你们身上,你们怎么说都行!”

  怀上小孩后,不用别人来劝,羊霞自己就能调整心态。她一遍遍告诉自己:“为了腹中的孩子,不能再去想伤心的事。每天一定要过得开开心心。”羊霞强迫自己不去回忆与地震有关的惨痛经历。慢慢地,她发现自己不再做噩梦,不再独自躲在墙角流泪。她坚信自己已经从阴影中走了出来。

  在崇州市计生局,打开再生育服务档案柜,里面是一摞摞厚厚的跟踪服务档案,羊霞一户的档案就有96页之多。从怀孕到生产、保育、早教,到婴儿健康、产妇健康、帮扶家庭生活,一应俱全。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