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称多数家庭很幸福 再生育依然充满波折

2013年01月11日10:13  瞭望

  羊霞说,从怀孕到出生,直至孩子上幼儿园,家里没花一分钱。村民老是开玩笑说:“大人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孩就进入高级阶段了。”听了这话,羊霞总会开心地大笑。

  如今,小旺旺已经3岁。健康活泼的他,为一家人带来了幸福。前几天,儿子趁羊霞做家务,跑到车流如织的公路边玩,她对着儿子的小屁股狠狠打了两巴掌,儿子痛得哇哇大叫,她也心疼得直掉泪。羊霞说,自从那次挨打后,旺旺就再也没有一个人跑去公路边玩。“我已经失去了一个女儿,不能再失去我的儿子了”。

  充满波折的再生育之路

  与羊霞顺利产下地震后再生育家庭的第一个宝宝不同,肖芳玉的再生育之路充满波折。

  肖芳玉是都江堰市向峨乡石碑村妇女主任兼计生专干。2008年5月12日,肖芳玉失去了最疼爱的女儿。地震的那天下午,正在村办公室的肖芳玉听说向峨中学垮掉后,发疯一样跑过去。这时,她听到有人在对她哭喊:“芳玉!帮帮我们,我们的孩子在下面!”肖芳玉的手毫不迟疑地伸向了身旁的求助者。

  一个又一个孩子被救了出来,一份又一份希望在人群中传递,然而当肖芳玉的孩子被挖出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天了。女儿冰冷的尸体,是对母亲最残酷的折磨。

  怀着巨大的悲痛,肖芳玉仍然坚持工作。面对那些悲痛欲绝的父母,肖芳玉总会将心比心地劝道:“我的娃儿也走了。要是哭能把娃儿哭回来,哪怕是我哭死也心甘情愿。走了的人再也回不来了,活着的人还要往前看啊。”

  肖芳玉怀孕后,被领导强行安排在家休息。可她怀的前两胎都流产了,尤其是第二次流产,几乎让肖芳玉失去了再生育的勇气。

  第二胎怀上快7个月时,肖芳玉的羊水突然破了。躺在病床上的肖芳玉备受折磨,她希望医生立即进行剖腹产手术,把孩子取出来。“老百姓都说七活八不活,我这孩子快7个月了,没准还能救过来。”

  但医生却坚持不进行剖腹产手术,最后这个孩子也没能保住。一开始肖芳玉很不理解,后来医生才跟她解释,胎儿不足7个月,剖腹产也不一定就能保住。关键是进行剖腹产手术后,必须隔3年才能怀孕。要是孩子没有救活,3年后你都四十好几了,到时想生小孩就更难了

  第二次流产后,肖芳玉的心情十分低落,她甚至有了不再要小孩的念头。市里的计生干部去跟她做工作,为她加油打气。还有人拿话激她:“芳玉,你一天到晚做别人的思想工作,怎么到了自己这儿,就垂头丧气的?”

  几个月后,肖芳玉再次怀孕。这一次,她成了重点保护对象。单位领导告诉她:“要是能顺利生下小孩,就是最好地完成了工作。”家里人更是一点家务活都不让她干。肖芳玉还记得,有一次都江堰市组织几位再生育的孕妇去成都医院做检查,还动用了警车开道。

  2010年9月13日,肖芳玉顺利生育一个体重6.2斤的健康男婴。她经常说,这个来之不易的孩子,让自己更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作为一名计生干部,她也会用自身的经历来帮助、开导更多的人。

  如今的肖芳玉,依然奔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她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这位计生专干身上,浓缩了太多地震灾区再生育妈妈们的可贵品质。她们似岷江畔的柔柳,温柔而有情,又若龙门山间的凌霄花,坚毅而顽强。

  “有了孩子,就拥有了幸福”

  羊霞与肖芳玉的经历,是地震灾区数千名再生育家庭的缩影。惨烈的汶川地震,让许多父母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彻骨心痛。

  “房子垮了可以再修,工作没了可以再找,家里唯一的孩子没了,就没了生活的盼头。”失去骨肉至亲后,许多人觉得心一下子被掏空了,整天抱着儿女的照片以泪洗面。

  据成都市计生委副主任张鹰介绍,启动免费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时,对于怀孕的时间点,人们还有不同意见。有人主张越快越好;也有人认为,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父母,内心十分煎熬,似乎可以待心理疏导进行一段时间后,再考虑怀孕的事。

  “后来我们选择了第一种做法。”张鹰说,面对灾难,再好的心理疏导,都不如赶快让家庭重新拥有自己的小孩。有了孩子,一家人就有了指望,生活才会充满动力,才能找回幸福。

  事实证明,这样的选择十分正确。肖芳玉的老公回忆起当时的处境说:“有时感觉,不如地震时跟孩子一起走了好,一路上还和孩子有个伴。”后来有了孩子,这种想法再没在脑海中出现过。反而是不断提醒自己,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去,因为孩子还小,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吃什么苦也不怕。“对于我们这种家庭,有了孩子,就拥有了幸福。”

  尽管许多再生育妈妈都顺利产下小孩,但计生部门的援助工作还没有结束。成都市计生委专门组织了一批幼教专家,前往灾区对再生育家庭的父母进行辅导;同时,还成立了专门的早教班,让再生育儿童在一岁多就进入早教班进行智力开发培训。

  据了解,之所以特别关注再生育家庭的幼教、早教工作,就是因为这些经历过丧子之痛的家庭,对于新出生的小孩,往往呵护有加,甚至达到溺爱的程度。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样是不利的。

  经历过大悲大喜的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大多数的再生育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他们却几乎都没有选择外出务工,大多是在附近的乡镇、县城干点零活。一位再生育家庭的父亲告诉本刊记者,经历了生死离别后,感觉钱多钱少并不重要。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地生活,就是最幸福的。

  伴随着震后新生婴儿的一天天成长,再次为人父母的这些灾区夫妇,生活逐渐步入正轨。虽然新生活充满压力和挑战,也并不会一帆风顺。但有新诞生的小天使的陪伴,相信这些再生育家庭的夫妇会更坚定地走下去。

  读书郎的烦恼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父母,像今天一样需要学习,需要跟孩子一起成长”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程程

  实习生汤炜

  “孩子最近在跟我闹脾气,已经两天没理我了。”家长张女士谈起女儿很发愁。孩子学习成绩不太好,还整天围着电视转。张女士实在看不下去批评了两句,引起了女儿的反感。

  “好不容易放假了,妈妈还非让我去上补习班,真烦!”刚上初中的李同学跟妈妈一开始还争吵,到后来连话也不愿跟妈妈说了。最后他选择离家出走,寄宿在同学家。

  近年来,父母和子女间因为学习而产生的矛盾越来越多。随着“幼升小”压力的增加,亲子间“无声的硝烟”甚至弥漫到了幼儿园时期。亲密的亲子关系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理需要,也是家庭收获幸福感受的重要渠道。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和趋向单一的社会评价,如何化解学业压力带来的亲子关系困扰,已经成为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