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日,欧阳夏丹通过各种考核正式“突围成功”加盟了央视《新闻联播》,成为第四代“国脸”。欧阳夏丹2003年8月进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工作,凭借着她亲和、不做作的主持风格,率真、别具感染力的笑容,以及独特易记的名字,她迅速在观众中取得了好人缘。
“个头不算太高,但已够标准;长得不算漂亮,但气质不差;声音不算响亮,但蛮有磁性;性格不够完美,但始终乐观开朗……”生活中的夏丹有点“马大哈”的男孩子气。入主《新闻联播》的压力确实不小,但骨子里喜欢接受挑战的夏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我也说几句]
笑容和声音是优势 欧阳夏丹做好准备迎接一切
从上海电视台走出去的美女主播欧阳夏丹,日前通过各种考核正式“突围成功”加盟了央视《新闻联播》,成为第四代“国脸”。夏丹在上海的闺密、同为主持人的施琰透露,欧阳夏丹入主《新闻联播》后其实压力很大,“但她做好了迎接一切的准备。”
欧阳夏丹是通过央视公开竞聘的方式,得到《新闻联播》的主持机会的,她将和另一男主持人郎永淳一同亮相《新闻联播》成为新面孔。
此次公开竞聘十分严格,毕竟《新闻联播》是全国最受关注的新闻节目。“考试”有新闻播读、突发新闻插播、面对重大新闻时的反应和语态以及脖子以上部分表情的考验等,经过重重考验,欧阳夏丹的各项得分都非常高,是以压倒性优势成功胜出的。
据央视内部人士透露:“要说美女,央视比比皆是,而欧阳夏丹的突出之处,据说是其反应能力和播报新闻的声音波段非常悦耳,加上她的独特笑容。”
[详细]
[我也说几句]
央视十佳主持人夏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欧阳夏丹2003年8月进入央视,10月开始主持早间节目《第一时间》,正是通过这个节目,让全国观众记住了欧阳夏丹。作为进台不到三年的新面孔,夏丹在2005年获得了央视十佳主持人。
对于获得央视十佳主持人,夏丹当时的第一感觉是:“不相信是真的,因为毕竟来台工作三年是一个新人”,在证实确实获奖后,她在博文中表示:“给我这么大一个奖项,这样的肯定对我来说是一个惊喜。”
对于成功,夏丹曾在博文中说:“成功的背后是有付出的。就像自己喜欢的歌手李宗盛歌中所唱: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夏丹指出:“这应该归功于《第一时间》栏目,三年来大家都一直在坚持,在执着,相对其他时段来讲,这绝对是一个比较辛苦的岗位,整个工作组颠倒黑白一路走来……我觉得我挺幸运的,没有经过太多的节目上的选择、跳换、曲折,每做一个节目都还挺顺。”
[详细]
[我也说几句]
北漂经历:上海新闻一姐央视甘当临时工
用“北漂”这个词来形容欧阳夏丹恰如其分,因为她当年可是上海台晚间新闻主播,后来放弃优厚待遇转战北京。回想最初“北漂”的艰辛,爱笑的欧阳夏丹也不禁感叹“好难”。
2003年10月,骨子里喜欢接受挑战的夏丹交出了辞职报告,并毅然到北京开始了“北漂”生活。在上海台,夏丹是正式员工,收入稳定,还买了房子。而在央视,最初她只是一个连进门卡都没有的“临时人员”。
初到北京,夏丹住在一套40平方米、没有暖气的老式居民房,“而且北京很干燥,我总需要开加湿器;家里的菜是酸辣风格的,但在北京,我一吃辣就咳嗽”。更大的考验来自工作,北京的工作强度比上海高很多,而且最初夏丹很不适应搭档马斌的播报节奏。因为压力过大,最初的几个月里,夏丹的身体频出问题,她经常要到医院打吊针。
[详细]
[我也说几句]
夏丹自画像:性格不够完美 但始终乐观开朗
其实,我大部分的经历都比较顺利,但我十六岁时,我的父亲因为患肝癌,离开了妈妈、姐姐和我。我当时正要面临高考,那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关卡。父亲离开我们后,生活变得艰难。
我从我妈妈身上学到很多,那时我妈妈,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家里的一切事情都由她来做,一手把姐姐和我拉扯大。从妈妈的身上我也汲取许多坚强、坚韧的元素。
个头不算太高,但已够标准;长得不算漂亮,但气质不差;声音不算响亮,但蛮有磁性;性格不够完美,但始终乐观开朗,也还颇有人缘……这就是我。
我在上海卫视主播《夜间新闻》时,因为我比较瘦,曾经有观众说我像个“小老鼠”一样缩头缩脑。因此,做主持人一定得自信。确实有非常多的观众对你评头论足,褒贬不一,心里承受能力一定要强。你要批判地去接受和分析,然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详细]
[我也说几句]
闺蜜爆料:阳光“马大哈”像个大男孩
欧阳夏丹的闺密、上海新闻女主播施琰和我们谈起了夏丹,她还原了一个和主播台上端庄稳重的风格截然不同的欧阳夏丹,“她是个开朗阳光的人,而且待人特别亲和,所以人见人爱,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
施琰笑称,生活中的欧阳夏丹丝毫不见工作中的严谨,完全是一个“马大哈”,“她平时大大咧咧的,就像个粗线条的男孩,生活中非常马虎。她经常把录影需要的衣服落在出租车上,直到录影前才想起来。”
虽然欧阳夏丹已离开上海多年,但是两人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即便去了央视,也丝毫没有架子,“我们经常发短信相互鼓励,每次有什么新变化,都会第一时间通知对方,我们相互见证了各自的成长。”
[详细]
[我也说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