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如峰

七十年代生人,媒体中人,文字中人,生活中人,。著有散文集《我们心中的怕和爱》《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长篇小说《所有年轻人都将在黎明前死去》。
丁力

70年代末生于成都,专职写作。已出版作品《小时候》《黑花黄》。最新作品《不留心,看不见》,以标志性的原生态文字,描画生命的妙趣与分量。

“英文里读书不是‘watch’,不是‘see’也不是‘look’,而是‘read’,这也是我喜欢的方式。”                                                                        ——水木丁

“读书的快乐相当于坐在莲叶上嬉戏。而且读书让人不老。”——桑格格

                                                                                                                                                

马尔克斯曾说:“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背包里放一本书,我相信,所有人的生活会更美好。”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

嘈杂的移动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移动设备中波涛汹涌的碎片化信息淹没。能够安静地坐下来读一本书,好像已经成了难得的,少见的,奢侈的事。

2015世界读书日“女·士”沙龙视频精选 更多>>

碎片化阅读vs纸质阅读:思维方式大PK

为读书的方式决定了你只能一个人,你只能静止不懂,你只能闭嘴,所以读书改变人的方式首先是从行为上。

桑格格:我觉得我现在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太多了,所以我就可能潜意识的有点恨我的手机,所以连续丢了三部iPhone。我曾经想过给自己制定一个每天的作息,然后把读书的时间标出来,特别标注勿要玩手机。但是最后发现做不到。它不是说一个形式上你把手机放在一边,或者是你改用了不是非智能的,其实就是一个自我约束。虽然这个自我约束一直做不到,但是还是要做,因为它不是一次就完成了。你一点一点的累积这种对自己的怨恨和痛恨,最后还是会有一点作用。

手机阅读,一些文章还是很有深度的。但是作为我个人来说,因为我在阅读方面是比较传统的,我还是喜欢在纸质上阅读,所以那个(手机阅读)对我来说还是一种信息量的获取,因为它来回跳得很快。我是要手捧着一本真正的书,才会有一种钻进去熟悉的和沉浸的感觉。

水木丁:我看过一篇文章,说为什么人现在有干眼症。它说“当你看书的时候,大脑的思维方式和你看电脑屏幕时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因为你看书的时候,印刷的东西,你的眼睛在动,思维在动,在英文里面叫“read”。但是在你看电脑屏幕的时候,它一直有闪屏,而它闪的时候人是不眨眼的,所以容易干眼。所以在英文里面说看电视,看电视的时候因为电视屏幕一直在那儿闪,电视里面的人在动,所以用的是“watch”这个词,它特别有意思,我曾经仔细研究过,但是你读报纸、读书这种纸的东西都是“read”。其实是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我自己感觉有的时候读纸书,特别怀旧,(好像)回到童年的时候,找到心里的那个故乡。

桑格格:对,像一个纸书,这本数从头到尾就是它的内容,你不会说像看到屏幕,你看看这短信息,旁边还有很多很多让你去分神的,你很容易跳到那个地方,然后你的神就不停的被分来分去。

水木丁:所以我是比较(喜欢)读纸书。但是我觉得(纸书和电子阅读)都是阅读吧,大家按照自己各自不同的习惯。我也有kindle,我在上面唯一读完的就是《金瓶梅》,找到未删节版读起来很high。有的时候我也拿着手机看微信公众号,但是我觉得微博、微信确实是很容易把人的时间碎片化。碎片化以后,我有时翻微博会发现人们阅读的能力在下降,就是140个字的东西他读的也没有耐性,其实他也没有看清楚你说的到底是什么,他也没有心思去看清楚这个名词前面有一个定语,他就会说你为什么否定所有人?我说前面有一个“部分”怎么怎么样的。这可能是一个电子时代的阅读会让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吧。

新浪女性:这让我想起我们最初和理想国的伙伴在策划这次沙龙的时候,他转发了格格的一条微信,说的特别好——“我只会老老实实聊阅读。其实真的读书,是想不起拼脸甚至想不起这个时代的。”因为我们今天的主题叫“拼脸时代的阅读”。格格还说“时代浮躁,书总是沉静的”。就是书里的东西真的可能能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不那么躁,不那浮。就像水老师说过的“因为读书的方式决定了你只能一个人,你只能静止不懂,你只能闭嘴,所以读书改变人的方式首先是从行为上。”

桑格格:我是觉得就像一个菜,如果放的佐料太多,你在口腔上会觉得很刺激、很过瘾,但是接下来你的味蕾就会受到伤害,你会感觉不到这个食物本身的味道。我觉得像从头到尾读一本书,一走进它安静下来,而不是说读到三分钟心就在想“这个世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我再去看看新闻”。(碎片阅读)那是一种知识的获取,这种是真正的用文字滋养你的心灵。 比如说有时候你去到一个环境,到公园,或者是到什么地方,有时候两个不同的人,你感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你静下来会知道风吹到脸上的感觉,会看到花开的形态。但如果你是一个很匆忙的人,这一切都会被你忽略,就像看书,比如说我这几天看屠格涅夫,我觉得我真的走到了他所描写的那个乡下,那些小姐、那些恋爱、那些所有所有扣人心弦的东西,因为你的安静、你的凝视、你的感受,突然就对你打开了。这个时候它对你的滋养才是有效的。所以它不是靠那种味道或信息量,或者是别的什么闪烁的东西去夺取你的吸引,而是你真正地看到它、咀嚼到它,就是真正粮食的本真的那个甜味它就发出来了,是五谷杂粮能够养到你的感觉。

展开
【网友提问】二位咋看“拼脸时代”?>>

“强介入”时代,留那么一块地方,只跟自己选择的人在一起

头到尾读一本书,一走进它安静下来,而不是说读到三分钟心就在想“这个世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我再去看看新闻”。(碎片阅读)那是一种知识的获取,读书是真正的用文字滋养你的心灵。

水木丁:读书对于我来讲有一个好处是这样的:你可以选择只跟你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比如说我读格格的书,那我就只能她在一起,我阅读的时候只有作者和我,只有她讲述的东西和我。

桑格格:而且比面对面更加走进心灵,完全坦诚相见。

水木丁:我要不喜欢她合上书扔了就可以了。我觉得这是在一个大时代,就是这种乱糟糟的时代特别难得的一个自由的选择。因为现在的网络讲究互动,它是一个强介入,这个互动有时候不是你不想跟他互动他就不跟你互动的。比如你微博上正在读格格的一篇文章,你本来觉得很好,(但)下面一看评论气的七窍生烟……其实读者和读者之间没有必要非得达成共识,大家读各自的就可以了。所以我愿意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面,完全可以自己选择跟谁在一起,让谁来给你讲故事。而且在你整个阅读过程中,一个星期、三天,只有你和你这个偶像也好,你心爱的人也好,就是这么一个小世界,这个世界很私密,它跟网上的那种强介入、每个人都可以直接插入到你的阅读过程中(不一样)。对于我来讲,我会想留那么一块地方,让我只跟我自己选择的人在一起。

展开

各种“荐书”靠谱吗?

书有两个作用,一是让我自以为非,一是让我有一间自己的房子,有内心生活。不要迷信读书,也不要贬低读书。爱读书的人自会去读。书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读过的书不多,但是改变了我的一生,书给我一个长期的立场。——陈丹青

桑格格:我经常会碰到在微博上,或者是别的朋友问,格格你在读什么书,希望我能够给他们提供书单。这个时候我其实是很为难的。读书是一个非常个人的事情,我喜欢这样的书不一定能保证这个也很符合你的胃口,就像你的衣着品位比较私人,比较私密。

水木丁:(比如)推荐电影我前面会有标注:不推荐给所有人。我会把适用的人群写出来,然后还会把“重口味”或者是什么标出来。那种普适性比较强的,我会试着推荐给所有人。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我看到好的时候我主动推荐。但像别人有的时候说,水木丁你给我推荐两本书,这种我是不敢接的,因为我对对方不了解。

桑格格:我觉得有时候在微博上,因为字数也很有限,你没有办法完成表达出自己的那个观点的时候,别人就跟你呛起来,或者表示反对,事实上完全是因为这个表达不充分或者是误解造成的。如果同样的时间我花到一本书,我会更加充分的去体会这个生命更美好的事情。所以权衡之下,我觉得我还是回到那边,更加安静的咀嚼过那个好的东西,有时候实在憋不住了,我会推荐一二本,或者是讲讲我对哪个作家的一些看法。我发现这样充分阅读之后去评论一个人,很难说有一个人会跳出来大肆地反对,因为这个阅读是通过你的反刍和你对他有了一个你自己的展开的东西之后,不是说干瘪瘪的论点,而是有一些感触,它会感染到人,也会感动人。这个时候火药味就没有那么重。

新浪女性:刚才二位分享的这些让我想到一个词:自处。我觉得选择我们喜欢的作家,读他的书,实际上也是我们自己和自己相处的一种方式。这让我想到陈丹青说的一句话,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读书有两个作用,一是让我自以为非,一是让我有一间自己的房子,有内心生活。不要迷信读书,也不要贬低读书。爱读书的人自会去读。书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读过的书不多,但是改变了我的一生,书给我一个长期的立场。

桑格格:他说的太好了。哪里不是“自处”呢?哪怕是我们今天这么多朋友在一起,其实你所有的感触还是自己和自己发生的,或者是你自己挑选的,你这一段时间一切的感官和你的体会也是在你内心独自完成的。这个自处的空间实在是太重要的。其实我越来越觉得人是非常孤独的,无时无刻没有一个好像是你所倚靠的东西,前面后面都没有来路,也没有去路,你只是一个人站在这里。但是你可以倚依靠的是什么呢,是你的内心。内心的滋养是什么,就是阅读。

展开

2014年中国人均读书4.56本,你一年读几本?

果一定规定说‘我今年要读10本书,让自己醍醐灌顶的书’,有时候反倒让人特别容易放弃阅读这件事情,尤其是这样一个拼脸的时代。

水木丁:我读书很慢。我知道豆瓣上有的豆友一年能读很多本书,可能大家都不一样。以前有一阵子我也觉得要多读书才能够算是读书,可是我后来又发现,其实有时候我读了书,但是很多书是过眼就忘记了。到最后的时候,尤其是写文章,或者是做什么,对自己影响最深的可能一年真的是一本书。

桑格格:真的不能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尤其是我,我觉得我大概是属金鱼的,因为我看完一本书,下一次看它就像第一次看到它一样,还是那么惊喜。所以一定要不断的加深记忆,要记住它,要去消化它。

水木丁:真的这一年里有1-2本书让你的印象特别深刻就不错了。因为好书实际上是可以用一辈子的。有的时候人的野心太多,贪多,恨不得我今年我读200本书。你给自己的目标其实是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的,比如有时会觉得“我实在没时间,今天很忙,200本书反正我也读不完,等我以后有时间了再集中读吧”。我是觉得跟书还是要保证每天有一个常态的相遇。你今年哪怕真的遇到了一本对你影响很大的书,让你特别有收获的书就可以。剩下其他10本读完了都忘了都没关系。如果一定规定说“我今年要读10本书,让自己醍醐灌顶的书”,有时候反倒让人特别容易放弃阅读这件事情,尤其是这样一个拼脸的时代。

展开

【延伸阅读】李健《人民日报》谈阅读:读点看似无用的书 更多>>

崩溃时,不平时,读书会托住你

时候浮躁不是说你的获取或说你的读书不够,而是所有的东西来到你的面前,你没有跟它发生更深的关系。你知道它好,但是你没有进入这个好。

新浪女性:说到这儿,我觉得我有必要在这儿和大家重申一下,我们这次沙龙为什么要邀请水木丁及桑格格来做我们的嘉宾,是因为除了对她们一贯的关注,对她们的文字欣赏和喜爱之外,还觉得她们都是那种和世界、和自己的内心相处得非常好的人。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人能够和自己相处好,其实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有句话说,你和自己相处好了,才能和这个世界相处好。所以想问一下两位把自己的身心都调节的比较好的女人。阅读、读书,在这个过程当中给了你们什么样的价值或者意义?

水木丁:其实也没有多好,如果要是好了的话那不就成仙了吗?其实还是因为它(读书)会托着你,我一到受不了,快崩溃的时候,就把托尔斯泰抽出来读。每个人都有几个大神接着,托尔斯泰我到现在没读完,还有卡伦霍尼,我也有几本没读完,就是因为不舍得。我打算这个要等着什么时候崩溃的时候就拿出来。其实这样以好的一面示人,但不等于没有崩溃的时候。其实不能说书是最好的朋友,但却确实是书里面那些灵魂,那些伟大的灵魂是你最好的朋友。我觉得这个是重要的。

桑格格:我反而会觉得有时候读书不是说让我变得好像很平衡,或者是变得把自己的问题都处理好了。反而有时候它会让我非常的激动,从之前比较愉悦的心态一下跳到一个很激烈的心态。但是一个人为什么一天到晚就像一碗水一样一定要端的四平八稳呢?尤其是一个创作的人,或者是一个敏感的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东西、一个契机,让我深刻,和我的生活发生一些切肤的关系。

就像我刚才说,这个时代很浮躁,好在有书很沉静。那个沉静不是说这个文字非常的平稳或者非常平和。而是说这一切深刻之后,你的东西是让你心里有一个平衡的。就像是你咀嚼所有的东西之后,好吃的东西本味的东西都是回甜的,自带五味。我觉得有时候的浮躁不是说你的获取,或者说你的读书不够,而是所有的东西来到你的面前,你没有跟他发生更深的关系。你知道他好,但是你没有进入这个好。所以你会累积很多的焦虑,这个东西会让人觉得浮躁。无论任何事情它再微小,只要你进入得够深,它一定非常美好的,而且是能滋养你的。哪怕你读一本书它是讲怎么养金鱼或是怎么培育植物,你进入到那个世界只要够深,它就够美好。

水木丁:我觉得读书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可以有场景说明,在2007年以前,有一年我回老家,因为我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病倒了,那几年隔一段时间就会下病危通知书。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有一天下午,我们接到病危通知书。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天我很难过,我就拿着当时正在读的《伍尔芙传》那本书跑到楼下,我就坐在医院大厅的长椅上,阳光从落地窗摆过来,我就一个人坐在那个地方看书。就在那一刻我就忘记了一些事情。我现在脑海里还能想到那一幕,我就相信有些东西是可以不朽的。比如说伍尔芙她的灵魂,她隔了国界、年代,走到我的面前,给了我一个安慰。

所以,我想每一个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其实常常会有那么一瞬间,你可能会和遥远的伟大的灵魂,心有灵犀一点通。它不知道在哪个点啪一下拍了拍你的头,然后呵护了你这么一下子。我为什么刚才说你要有一个读书的常态?因为有时候你故意去寻找它,你不知道它在哪儿,但可能就是你在地铁里面正在失恋时就突然读到一句话,会觉得有一个人走过来拍拍你说没关系,这种相遇是特别美好的。

展开

穿越文、总裁文与严肃阅读……

实我们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去读纸书,或者是一定只读电脑上面的东西。轻松的、轻浅的、很好玩的,你还是可以继续在电脑屏幕上读,还是保留一个读纸书的习惯,它是非常有利于让你的思维方式留一个深度思维的空间和载体。

桑格格:有时我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比如说欧洲,我知道自己会非常的思乡,一上到那个国际航班的时候就觉得我好想吃榨菜。我就会带王维、李商隐,那个时候会觉得真的那些诗句会过目不忘。

新浪女性:解了乡愁。

桑格格:对,解了乡愁,那个时候你就好那一口、就想那一口。

我还有一个习惯,去到一个城市我一般会去他的几个地方:菜市场、博物馆和卖旧书地方。比如说我前段时间去柳州,柳州当地人都不知道他们卖旧书的地方在哪儿,我打车辗转了三个地方才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而且那个山洞里的旧书跟潘家园不一样,因为这边都知道旧书的珍贵性,只要好一点的版本都会很贵,那个地方全部5元钱一本。我在那儿一头扎进去,就像小鼹鼠一样。我特别喜欢迷恋以前的老版书,以前的装帧没有那么多花哨的东西,纸也没那么豪华。就是一个非常扎实的内瓤。它所有的东西都那么朴素,我拿在手里,好像你读书的那一刻,你摸到它的那个质感就想读了。

水木丁:就像当初我看到一本书叫做《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是班雅明写的,他曾经说过,载体决定内容。我以前是不懂这个的。他说从前的老照片人脸上都有一种梦幻一般的表情,仿佛有一种神的灵光在照耀着他,很神秘,你不知道那是什么。他说是因为那时候的相机不好,就是因为技术不好,所以就造成了这样一个状态。等到后来相机好了以后,它的曝光什么变化以后,他说再也照不出当初的那种东西来了。我看完那个以后一下子就明白了。

所以,我非常能理解现在的网络文学主要是穿越文、总裁文,因为它确实是适合网络时代的那种快速阅读。就是拿着手机在那儿一直翻,你打到纸上的时候就会显得很水,但是在手机上的时候,你就不会觉得它很水。我觉得这是一种客观现实,我可能不会去看个。但是觉得有人去看那个,我也能接受。就是每个时代的人,生活的方式不一样。

桑格格:对,你刚才说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比如说在网上有这样一篇文章好像放在那儿挺好看,没有问题。但是一旦你成为一本书,尤其是纸质书的时候,你拿在手里会觉得份量不够。网络是联通的,一篇文章单看来说它的点或者说它让人满足的东西没那么多,但是它可以互动、可以评论,它还可以衍生出很多东西。但是书是一个很笨的东西,尤其是线性的、片断式的东西。在一页纸上它承载的东西就这么多。它也不能自我解释,所以要求它的内容要相对来说凝练,而且能够独立成章,能够自圆其说,能够是它自己,而不需要别人给它添枝添叶才能够成立。科技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照片为什么会那么迷人,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比如像我喜欢听那种老的黑胶唱片,它为什么也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其实可能也是它有点失真,不像现在能够声音那么的立体。所以以前笨的技术,其实可能会相对,甚至是固执,保存一些不能复制的东西。

水木丁:我觉得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后来我知道这个道理以后,我在我所有要出书的,包括改的时候全部都是打印出来改。我现在也在写小说,但是我不会在网上去做连载。因为我刚才说阅读电脑屏幕是一个劲儿的在那儿闪屏,人的眼睛是不眨的,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其实在看电脑屏幕的时候,有的时候我自己是没有办法去看特别有深度的东西,我是要看轻浅的东西,因为它在闪的时候我处理不过来。所以我说其实我们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去读纸书,或者是一定只读电脑上面的东西。轻松的、轻浅的、很好玩的,你还是可以继续在电脑屏幕上读,还是保留一个读纸书的习惯,它是非常有利于让你的思维方式留一个深度思维的空间和载体。

展开

  更多时尚资讯请看微信公共号“新浪时尚”呦~

登录: 密码:

参与_COUNT_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