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有涩谷、上海有华亭路、巴黎有跳蚤市场……而我们有秀水街,盛名远播。经过20年的岁月流淌,“爬长城、吃烤鸭、逛秀水”成为北京的“经典”旅游路标。
然而,在“秀水”即将迎来“20岁”生日之际,却接到了“下岗”通知,“歌舞之声”戛然而止,新大楼拔地而起。“何去何从”不仅是秀水街众商户面临的难题,也使我们这些伴随着秀水街成长的人心生茫然。
于是,在“浆声灯影”里,让我们再看一眼秀水街吧。
曾经的秀水街
消费者 秀水 淘我喜欢
在北京人眼里,这里是实实在在的置装去处;在外地人、外国人看来,这里是近窥北京风土人情的窗口。
王小姐,29岁,从小住在永安里,秀水街的位置就坐落在她家马路对面。在秀水市场形成前,她每天和爸爸去日坛公园晨练时,都会跑步经过秀水街,亲眼见证了这条路从林阴大道到摊位林立,从鸟语花香到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巨变。
“其实,在1985年以前秀水街周边地区就出现了流动商贩,从永安里、东大桥一直到友谊商店一带总有摆地摊的,有卖菜的、卖水果的,还有卖日用杂货、衣服的。秀水市场成立之初人很少,特冷清。后来有人发现了‘丝绸’这块‘香饽饽’,开始经营有中国特色的丝绸布料和服饰,受到外交使馆和外交公寓人员的欢迎,并赢得了‘北京丝绸一条街’的美誉。很快,在这条不足200米长的街上汇集了大量的外国人,比我过去十几年来见过的总和还要多得多。”
“再后来,许多‘国际品牌’抢占‘秀水’,‘秀水’开始与烤鸭、长城齐名,成了北京的标志之一。北京人、外地人、外国人、歌星影星、大学生、白领纷至沓来,每到周末人山人海,满眼的金发碧眼,各国‘方言’扑面而来。最受刺激的是,脸上挂着两块‘村里红’的小贩与老外谈笑风生,而我这上了四年大学的人竟要竖着耳朵听半天。”
“虽然后来拆迁了,但每个月我都去一次‘秀水’,乐趣在于淘宝,很多时尚杂志上的衣服、饰品在秀水都有踪迹可觅,当成交价大大低于心理价位时,心里就剩偷着乐了。而老外们也越来越精明,奋勇杀价,不达目的扭头就走,直到女摊主脆甜地高喊:‘How much your last price’才‘不情愿’地转身在计算器上‘下最后通牒’。那些报价达500元的披肩,老外们通常可砍到80元。”
“秀水街走过了我的童年时代、大学时代,衣柜里、鞋架上都有‘made in xiushui’的踪迹,甚至连老公出国学习时用的旅行箱都是从秀水买的。现在它就要走了,我和周围的朋友都觉得特别可惜和遗憾,因为秀水街早已不再是一般集贸市场的概念,而是品牌、时尚、文化的代名词,岁月中早已打下了‘秀水’的烙印。”
曾经的秀水街
外国人 Bye-bye My love
找到Dione时,她正躲在家里看盘。当听说秀水街要拆时,她拉着我夺门而出,尽管刚下了大雪的北京只有零下3℃。
一路上,Dione问我为什么要拆掉秀水街。显然,拆迁通知上的理由并不能令她满意。Dione是位法国姑娘,来中国三年了,自称是先爱上“秀水”才爱上中国的。有一年,她的一位好友从北京给她带回来一双漂亮的绣花鞋。朋友告诉她,北京有个叫秀水街的地方,有很多中国特色的玩意儿,而且价格便宜,人称“小巴黎”。2000年,她真的来北京了,并迫不及待地直奔“秀水”。
“我一到‘秀水’,就立刻被这里的气氛吸引住了。人很多,如果稍不留神,就会踩或撞到别人。但两边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沉浸在‘淘货’的乐趣中。最奇妙的应该是那些摊主,他们几乎都会说英语,甚至有的摊主还能用法语跟我交谈。虽然发音不太准,但很亲切。”
Dione一边畅谈她的最爱——“秀水”,一边熟练地带着我坐城铁、换地铁,直奔目的地。
出了地铁站,天空中又飘起了雪花,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兴致。Dione眼中的秀水是“假冒但不伪劣”,她现在身上穿的羽绒服还是在这“淘”的呢。走进秀水市场,仿佛到了她的地界,许多商户在百忙之中都和她打声招呼,而且清一色的中国式问好:您来了。
Dione看上了一件印有“福”字的T恤衫。摊主开价160元,但Dione只肯出40元。摊主还拿了计算器准备跟她讨价还价,Dione一句:甭逗了,这件衣服就值20元,让你赚一倍可以了。摊主给逗乐了,在佩服Dione中文讲得好的同时,也把衣服卖给了她。这也许是她买的最后一件“秀水制造”。
我指着紧邻秀水市场的20米高的秀水大楼告诉Dione,这里将是新秀水,她很不以为然:“秀水街虽然没有法国香榭丽舍大街的奢华气派,但却充满了中国的民间特色,乐趣就在于砍价,我的许多法国朋友都是慕名而来。如果改成商厦,我想今后就不会来了。” Dione在走出秀水街时,仍然不舍地回头望。
转租商户 洋话连篇来练摊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秀水街上的老摊主们基本上都退了出来,一批比北京人会做买卖的南方人到此安营扎寨,专卖“名牌”服装服饰、手表、眼镜等。很快就有人跟风,价格也使劲往下压。在这种竞争中,为秀水街博得了价廉物美的名声。
英语、俄语、日语、粤语……在秀水街上你可以听到商户熟练驾驭着各种语言同客人讨价还价。他们大多是勤奋好学的转租商户,用他们的话说:“秀水街的繁盛有我们70%的功劳。”秀水街拆了去哪儿?还没定呢,大多数商户这样回答。说这话时,商户们大多数都目视前方,脸上带着一丝迷茫。
“Welcome next time!”在和记者聊天的短短15分钟里,商户小黄已经和三个老外做成买卖了。外语是秀水街老板必须的技能,从1到1000的阿拉伯数字用英语脱口而出是家常便饭,有的还能讲点日语和俄语,最差的也是中英夹杂,能让老外听个大概。小黄说,最早的时候,秀水街的商户不会英文,就指手画脚地和外国人比划,经常自己累得满头大汗,外国人也不明白什么意思。之后,人们找到了一种好办法,就是用计算器按出价钱,再说一两句“Yes”或“No”就顺利成交了。到了他们这一代就不同了,大家有的上学时学过英文,即使没学过的也会买来书和磁带认真学,再加上来秀水街的老外很多中文很好,不会就问,使得他们的口语越来越正宗,成了秀水街的一大特色。
小黄说,刚来的时候,自己英语不过关,就每天不停地练啊说啊,据同伴说,她有时候连打瞌睡时都会突然冒出一句“这件fifty Yuan”;如今,她不仅能说三种外语,还会好几种方言。一天,一个顾客看中了一件运动衫,价位砍到了最后阶段,他的朋友用闽南语对他说:“我们假装要走,她应该肯卖的。”这时小黄也改用闽南语说:“这样的价钱已经是最低了,不可能再少了。”惊得顾客目瞪口呆,立刻买下了那件衣服。
今年已经是大李做秀水商户的第8年了,在这几年中,他还交了几个外国“铁哥们儿”。秀水名声在外,所以很多老外们一到北京就跑到这里进货。一次,一个俄罗斯的老外在大李这里进货,谈好价钱以后,老外越挑越高兴,后来一看,自己带的钱竟然不够。老李说,看老外从那么远来也不容易,一狠心,就让他拿货走了,回国再付钱。老外回国以后,果然按期把钱寄给了大李,一来二去,他们就成了生意上的“哥们儿”。
这里拆了会搬到新的秀水市场里吗?“那儿太贵了,搬不起,”小黄、大李和周围的商户都这么说。“那怎么办?”“回家呗。”商户小张说,她来秀水3年了,过年从没回过家,这回正好回家看看。大李说,这儿不能卖了,就换个地方卖呗,哪能生活就去哪,留恋也不管用,所以也没什么好留恋的。说着,他从摊位里拿出一件T恤,T恤背后印着很漂亮的行书:“北京有条秀水街”,白底红字,非常醒目。他说,他要留着这件衣服,这绝版说不定能升值呢。虽然他们口口声声说着不留恋,但记者还是从他们眼睛深处、笑容背后读出了无奈的味道。
老商户 月租费15元
作为第一批开创秀水街的个体商户,老周早就把自己的两个摊位租给了一个能吃苦、善经营的南方人了。作为“东家”,老周只负责坐在家里收租,每年光租金就能拿几十万。“现在秀水的商户一共418户,全都拖家带口,上有老下有小,而且基本上没有其他工作。别看我们在‘秀水’赚了一点钱,我们全家都靠着摊位吃饭呢。”作为秀水市场的“原始摊主”,受秀水街拆迁影响最大的就是老周这些人。
1982年,老周和几个在家没事干的朋友在秀水东街南口,外交公寓墙外开始贩卖水果和各式工艺字画,后来越聚人越多,到了1985年,当时的小贩就已经占满了一条小小的秀水街,后来朝阳区工商管理人员对小贩进行了管理,给老周等每位个体者发了一块白布,上面写着“文明经商,保持卫生,保质保量,收费合理。个证60145号”,然后每位收月税费15元。“当时能月租的人寥寥无几,15块钱,快赶上半个月的收入了。所以多数人只能一天三角五角地交。后来办事处开始筹建秀水市场,正赶上大北窑修立交桥,大家都老大不愿意,这四周除了使馆就是外国人公寓,没什么居民楼,谁会到这儿买东西!最早进驻秀水市场的商户只有8户,我是其中之一。谁也没有料到,没人看好的秀水市场后来火了!”
先是丝绸,后是假名牌,秀水街的知名度一下打出来了。“想起刚开始那会儿,一尺深的雪,大家还站在外面叫卖,太冷了就喝二锅头。我这儿有事出去,回来后一样东西都不会丢,混得就是这种‘道’。”到了1995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第一批经营者已经全部把摊位转租了出去,老周也不例外,“关键是没文化,认字少,在外面进货,想买个花卷吃,照着牌子念成了花圈,那些假名牌都是英文,别说我不认识,我儿子也就知道YES和NO,全耽误了,自己进货,儿子看摊儿,到头来挣的钱还得给儿子养老。”
在经历了“秀水”的昨天,看到了“秀水”的今天的老周眼里,“秀水”的明天很悲观,“秀水市场以前的摊位费每月就400多元,直到2002年才涨到1120元。现在秀水市场一拆,就逼得我要去新秀水大楼里租摊子,报纸上说了,新大厦一个不到5平米的摊位5年的承租权拍出395万元。什么概念,现在市场里最火的摊儿一年能挣50多万,拼死干5年挣个250万还不够租子呢!我不想干了,存了些钱有机会再干点儿别的吧,‘秀水’这趟混水我是不想趟了。”
秀水关键词
切汇
由于紧邻使馆区,而且买东西的又以老外居多,所以“秀水”曾经是北京最NB的外汇买卖集散地,从一开始的外汇券,到卢布、美元,再到现在的欧元,少有赚的,多是赔的,基本是真的,夹着也有假的,到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把自己的血汗钱散在了“秀水”这条小街上。
二外
与“第二外国语学院”无关,特指外国人和外地人。为“二外”做好服务是秀水市场建立的初衷。
A货B货
虽然翡翠也分A、B货,但“秀水”的A、B货是专指服装和服饰的。说白了就是给名牌仿制品分级:A货有两类,其一是一批产品在质检后,剩下的略有瑕疵的产品,质好价廉,是秀水市场的宠儿;其二是国外定向生产销售但是滞销的产品,他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外贸产品或出口转内销的产品,它们的名气就是秀水打响的。B货就比较杂了,仿得不像的,质量不好的,尽在其中,不过这类产品在秀水没有市场。
盒饭女皇
传说中秀水街上最有钱的不是哪个老板,而是一个卖盒饭的老太太,因为生意有赔有赚,而盒饭稳赚不赔。
口语
到“秀水”就嫌自己英语不好。随便一个卖东西的,跟老外都一套一套的,整得自己跟小学没毕业似的。
SILK MARKET
秀水市场的英文名字见证了一段“秀水”的丝绸辉煌。那时候一条产自浙江的真丝内裤,进价才5毛钱,卖一块还赚一倍。
陪游
兴起于“秀水”一带的特殊职业,从业者特点是:年轻貌美,体健多情,英语好者优先。
大富小富
通常称秀水第一批出道、至今仍在摸爬滚打的个体老板为大富。在大富之下,还有若干小富,比如转包大富的南方小老板,精通英语的销售人员,混迹在摊与摊之间,以捡可乐瓶为生计的大爷。
商务通
受雇于老板的多面手型人才,进货、销售、英语、俄语、对付工商、讨好税务,总之有了这样的“商务通”,除了抢行,没什么可操心的。
从此不见了秀水街(图)
新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