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26日,全国服装行业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杜钰洲发表“名师工程”战略宣言。随后,杉杉集团以400万年薪聘请张肇达、王新元任设计师,在产业界率先掀起波澜。雅戈尔、七匹狼等企业纷纷响应。武学伟、刘洋、王鸿鹰等一大批时装设计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中国时尚新锐。
通过这种合作,不但把设计师从学校里请出来与产业进行结合,还直接催生了一批设计师品牌。1997年,红豆又与有“服装哈佛”美誉的法国巴黎ESMOD学院联合办学,为红豆培养群体设计师。事实也证明了红豆的远见,众多海内外人才、专家的加入,使红豆集团上马的新项目都非常成功,群体设计师的培养也进一步提高红豆产品的品位。
而此时,“中国消费时代将进入多元化、个性化时代,杉杉西服一个品牌打天下的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这期间的杉杉关闭了全国各地的分公司,全面实行代理加盟制度,并于一年前大手笔启用了中国最顶尖的两位服装设计师,“设计是灵魂,设计师是灵魂的载体,要让灵魂归位。我毫不怀疑,中国的设计师时代已经到来。”郑永刚说。
在雅戈尔、杉杉等西服、衬衫领域声势日益加大时,有企业开始避开同质化竞争,美特斯邦威、博洋等把发展方向定位在休闲领域。
“到20世纪末,服装品牌完成了从“产品需求”到“品牌需求”,到“品位需求”,再到“人文需求”的定位转变;服装产业开始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中国服装学院教授袁仄说。
多品牌国际化时代
其实,9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19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后,中国服装市场也逐渐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一些思想敏锐的业内人士认识到了这一点,应时而动。
杉杉通过加工外包和借助特许加盟商之手来使杉杉脱离销售、生产环节,只专注于服装业“最具核心价值”的环节,不啻为一种成功的尝试,而把“虚拟经营”玩得最好的当属美特斯邦威。
这时,整个世界的流行趋势出现了多元化趋向。无论是设计,还是风格款式,中国基本上是逐步和世界接轨的。中国兴起了“哈韩”和“哈日”风潮,其实,这些都是中国服装对国际化潮流的认同与向往。而随着进入新世纪,中国服装品牌在尝试虚拟经营与多品牌战略的同时,也在试图以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
从1998年,波司登决定实施多品牌战略,“波司登”进行市场细分,多品牌运营。波司登在1992年就拥有男装品牌--“康博”,1998年又创立了“雪中飞”--主攻运动服装,而后又推出了以情侣为销售诉求的“冰洁”、“冰飞”品牌。高德康介绍说:“这几个品牌的目标人群都是不一样的,为了保持它们之间的不同,公司还专门配备了不同的设计团队,这样这些羽绒服就各有的风格及特点,相互补充,巩固‘波司登’这一高端品牌的主导地位。”同时,多品牌战略也让企业在运作市场时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在遭遇价格战的时候,可以在保持主品牌不受损害的情况下,用副品牌与竞争对手周旋。
2002年开始,杉杉与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大品牌合作,开始了经营国际品牌的探索,也拉开了“多品牌国际化”的序幕。先后通过合作、收购等方式,使杉杉旗下的品牌增长到20多个,通过几年的运作,一些品牌已经开始开花结果。用郑永刚的话说:“只有在运作国际品牌中,才能学到国际品牌的运作经验,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国际品牌运作人才,也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品牌运作成国际品牌。”
相比来说,一些品牌的国际化手段则更加直接,“我们已经从日本、美国、俄罗斯等8个国家拿到了商标注册证。”江南布衣的常务副总倪国昌说。
2003年初,波司登在纽约曼哈顿第七大道成立美国分公司,在当地聘请优秀设计师,同时聘用熟悉当地市场、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士负责市场拓展。2008年9月23日,两家波司登男装专卖店在英国开业,开创了中国自主男装品牌专卖店登陆欧洲市场的先河。
2007年,在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政策的激励下,红豆迈出了又一关键步,到柬埔寨创办占地11.08平方公里的经济合作开发区,这也是商务部批准的首批八大境外园区之一。
此时,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您认为美特斯邦威与ZARA、H&M相比还差什么?”显然,对这个问题周成建早已经过深思熟虑,因此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在于资源整合的熟练运用上。”当然,走向国际也不能急于求成。“五年之内我们不会考虑走出国门。”周成建说。
例外、吉芬、卡宾、利郎等设计师品牌在巴黎、纽约、米兰等时尚之都的闪亮登场,是为数不多的中国设计师品牌冲击世界时尚的成功范例。
“中国设计艺术的价值得到了承认。”毛继鸿说。
2008年7月3日5点,法国时装周,“无用”时装秀--“奢侈的清贫”在巴黎小皇宫花园的两条林荫路间成功上演。毛继鸿说,“以前,我们做的时装秀都是为了贸易,而‘无用’做的是服装艺术,如果服装业链条里没有文化,没有艺术,人家是看不起你的。”中国文化开始融入世界。
其实,这几年,我国服装行业经历了第二次大规模产业升级,在信息化、自动化、科技化改造中,在“更新理念”、“创新模式”、“资本运营”、“资源优化配置利用”等软件能力的提升下,品牌力得到了极大提高。8年内,在海内外上市的服装公司个数增加到近30个。
我国服装业陷入了如同1998-1999年的“寒冬”。似乎每一个“冰封期”都是新思想理念的孕育期,第三次产业升级必将在“冬”去“春”来之际轰轰烈烈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