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放心茶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4月06日10:58 北京青年报
去年年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北京、上海、广州等8个大城市70家茶叶经销企业进行了专项抽查,抽样合格率仅为25.7%;
仅去年上半年广州进出口公司对欧盟的茶叶出口下降了55%,主要的问题出在农药超标;
作为中国传统的饮品和保健品的茶到底怎么了——
据茶叶专家讲:今年的西湖龙井新茶在3月下旬上市。但记者在茶叶市场了解到,早在半个月前,“西湖龙井”和“明前绿茶”就已经热热闹闹上市了。茶叶早产的“怪胎”让一些老茶客一头雾水。
其实,茶叶的问题不只出在时间上,把隔年的陈茶重新翻新以次充好;把低档茶冒充高档茶以假充真;原料差、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一直纠缠着茶叶市场。
-香水调配出高级茶叶
陈先生已做了几年的茶叶生意,他是浙江人,在北京设有3个经营点。他向记者透露了些茶叶市场的内情:如今茶叶经营竞争很是激烈,比如标价100元一斤的花茶,成本在68元左右,有些商户60元就批了,猫腻儿当然是偷工减料。有的商户用香水调配出高级茶叶,获得暴利。有的球茶竟在里面渗了石膏。并且这些手艺有的都是一辈辈传下来的,造假造得很是精细。
价格欺诈、以次充好也是很平常的把戏。一些消费者对茶的认识和了解并不深。特别是一些类似的茶,它的等级、质量、内在的问题很难察觉。并且如今茶业经营市场间的竞争也颇激烈,有的对经营户降房租、供宿舍、监管宽松,有的制定一个标准树品牌,但终归一些不规范的经营时有发生。一些相关管理部门检测也就那么回事。
-消费者辨不清“芳名”
记者在对百姓采访时发现,大部分人对茶还很不了解,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中老年人总喝茶的,只是凭着闻一闻香气,看看颜色。他们有的去大一点的商店、经营场所,他们说在那儿买的踏实。
赵女士讲,虽然经常买茶,但对茶叶的知识却知道得很少。自己选茶时,只能看看外形,闻一闻香气。可这个香气经常还是浮香,在家中一放,两三天就没了。
老百姓对茶叶知识的缺乏从前不久某茶城举办的活动中也可见一斑:在茶城的一角,正在搞茶叶名称竞猜活动,并且有茶叶资料让你参考,猜对了,便送你一个精美的杯子,在十分钟内,有6拨消费者参加,但仅有一个小朋友猜对了。
因此有的人买茶就选一些老字号,觉得它们给人一种放心的感觉。老字号元长厚的店员告诉记者:元长厚在茶园中就注重茶叶的空气洁净度、有无污染、农药是否超标等。并且其特色茶150元以下全是自己加工拼制的,福建的茶叶比较好看,安徽的茶叶比较味厚,加上浙江的茶叶拼成适合老百姓的口味,所以茶店的功夫也和茶质有关。
-解决农药残留是当务之急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道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段云松告诉记者:我国作为最早发现茶、利用茶和制造茶的国家,至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如今已拥有茶园110万公顷,年产茶叶68万吨,年出口茶叶21.7万吨。但如今茶叶的质量问题值得关注。
据了解,仅去年上半年广州进出口公司对欧盟的茶叶出口下降了55%,看来如何控制茶叶农药残留量,不仅关系着人们健康,并且影响我国茶业的发展和数千万茶农的切身利益。
目前我国茶叶检验标准与国外绝大多数茶叶消费国的标准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茶叶现行检验标准是80年代初制定的,主要包括茶叶感观标准和理化标准,由于标准过老,在茶叶种植加工等领域新出现的问题在标准中得不到体现。
我国一些丘陵地区的茶园,由于夏秋季节较多,部分分散种植的茶农忽视了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这就导致了一些茶叶含有较高的农药残留。有的使用三证不全的药和三氯杀螨醇等不易降解的农药。农药经营单位把关不严、茶叶收购的管理失控、各级茶叶流通部门对茶叶经销单位监督不严都是造成茶叶问题的所在。
而我国大多数茶叶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偏小,经营机制不完善,也导致进入市场的大部分茶叶质量无法保证。另外,名牌或有影响力的茶叶生产企业的缺乏,这也是我们面对的问题。
那么茶农、茶厂、茶商以及一些职能部门形成了一条影响茶质好坏的“食物链”。
福丽特中国茶城总经理田玉宏讲:各个茶叶市场的质检,一定要有茶叶质量监督站的把关。应在茶叶市场中设立专门服务点,对每个经营户定期检查。如果大宗地进茶,应该随到随检。如果商家真能长期如此,那么这正是百姓所期待的。
去年,国家质量监督局做出决定:国家茶叶质检中心因出现重大工作失误而被暂停工作一年,进行整改。看来制定明晰的茶叶产业政策、管理机构、行业管理是当务之急了。
-文/秋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