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15年时尚生活珍贵记录 2006蓬勃之年(组图)(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9日16:57 精品购物指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郭德纲 一个“非著名相声演员”的成名

  文化行业 平民的胜利

  2006年,文化在大事件下成就了不少小人物。现实生活远比精心编出的故事精彩,而且一环套一环,好戏连台。“世界杯”激活了黄健翔,《无极》引发了“馒头”,电影票房里,石头比黄金甲闪光,易中天走出了象牙塔,郭德纲成就了德云社……世界如此真实,生活这般有趣。说到底,文化是属于大众的,娱乐更是属于大众的,作为大众的我们在2006年是胜利收获的。

  郭德纲 一个“非著名相声演员”的成名

  起先是相声爱好者和文艺青年们远赴天津看郭德纲说相声,随后,天桥剧场几乎成了看相声的人朝圣郭德纲的必到之处。郭德纲和他的社团在2006年年初掀起了一股相声热。

  我们并不缺乏明星大腕,但是其中不少人已经远离了普通人的生活,远离了创作或者是远离了创作灵感。在文艺圈,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贵族阶层。而郭德纲的相声艺术植根于相声传统,植根于民间,植根于剧场。郭德纲自幼拜师学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为专业演员,但是他矢志不渝,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演出、坚持创作。“草根文化”对郭德纲来说是一种在特定情况下的褒奖,也为他的艺术在特定的情况下注入了生命力。

  现在都无法考究,他到底是怎么红的,媒体绝对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甚至可以说,对郭德纲的追捧几乎是盲目的。人红是非多,成名和是非成正比,郭德纲惹了不少官司,他的“非著名相声演员”身份也惹毛了同行。和汪洋打官司是一例,其后就是随着名声大涨,他频频出现在各种商业场合,直到代言某减肥茶,而被推到了次年的3·15维权晚会上。

  郭德纲现象是一剂“醒脑汤”。其实许多艺术家在成名之前,都经历了和郭德纲一样的坎坷,所以他们早期的艺术创造力和激情创造了不少好的作品。可是当他们在百姓的肯定下取得了成功,成为了邓小平所说的“先富起来的人”,难免被浮躁的风气干扰,逐渐使自己的艺术感觉钝化,不能够“与时俱进”了。

  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

  断背山火遍了2006年,李安捧着小金人,成为电影殿堂的华人王者。

  《断背山》改编自美国作家安妮·普劳克丝的短篇小说。描述了1962年,美国怀俄明州的断背山下,两位年轻牛仔因工作长期相处而产生了微妙的感情。李安认为影片的核心不应该是两个主人公的同性恋身份,而应该是他们那为世俗所不容的激情以及由此所带给他们的心灵上的压抑,是两人对传统的反抗和对自身的怀疑。

  《断背山》所带来的突破让李安相当兴奋,他成功运用西方的电影语言传达出了东方文化中特有的含蓄内敛的审美追求与深沉抑郁的情感表达方式。他脚踏东西文化的背景以及不事铺张、注重人物心灵与内在张力的传统电影手法再一次得到了世界的承认。如果说《卧虎藏龙》讲述了道义、仁者无敌、以柔克刚,还是用东方的面孔和东方的题材,那么《断背山》已经是采用西方人做演员讲述西方人身边的故事,但其中温情脉脉的含蓄情感,平淡中蕴藏的波澜,正是中国文化的外延与内涵。

  易中天和国学热

  若问2006年坊间最火的男人是谁,无疑是“教授说书人”——易中天。

  通过《百家讲坛》“品三国”,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火”了。热潮从荧屏延烧到出版。继《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雄踞畅销书榜后,《易中天品三国》书稿又在北京进行无底价竞标,引起出版界剧烈震荡。

  易对三国人与事的诙谐解读,迎合了现代人的话语口味,符合了现代人对快餐式文化的需求,对三国人之人性、人际关系的偏重,更适应了现代人对复杂的现代社会关系的理解需要。

  《百家讲坛》注重主讲人表达能力而非权威资历,在内容上强调悬念和起承转合。有一套自己的节目制作流程,选题、选主讲人、制作、播出、出VCD、出书,打造自己的学术明星,于是有了易中天、刘心武、于丹这些学术超男、超女。

  但在众多文化精英眼中,学术超男、超女俨然有失学术水准,不够专业,思想不够深刻,有“戏说嫌疑”。更有批评说,《百家讲坛》培育的是学者型明星,不是学者;提供的是娱乐,不是思想和文化。有十名博士联名抵制于丹,更有好事者集齐于丹《论语心得》的错误准备出书,以捍卫纯正的学术文化。

  一边是草根阶层的热力追捧,一边是精英阶层的竭力批评。对于面对价值观断层的社会现状来讲,学术超男超女的意义更多的在于,他们推广了文化经典。如何利用这档节目做一场更大的秀,才是文化界和学术精英们直接面对的PK问题。

  《黄金甲》和《夜宴》 宫廷里的斗争

  这是个武侠大片泛滥的年代,《卧虎藏龙》在美国奥斯卡上尝到了甜头后,中国大导们便饿虎扑食般蜂拥投拍类似题材。他们的屡败屡战让国内外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作为冯小刚的第一部古装大片,《夜宴》受到的关注度绝不亚于张艺谋和陈凯歌的作品。在影片上映之前,冯小刚屡屡发出的豪言壮语——拍商业大片很简单,我要为中国文化拨乱反正——更是令人仰足了脖子。影片最终被证明是失控而苍白的,尤其是在故事和人物上,这两项原本都是冯小刚的过人强项,谁知背景一换到古代,便都水土不服、上吐下泻。

  为什么所谓的大导演一定要“挑战自我极限”去拍什么连自己都不感兴趣的大片?中国的影坛到底是欲望的角斗场和名利场,还是三五个所谓顶级大腕的掰手腕平台?从《英雄》到《无极》再到《夜宴》,观众看到的是电影本体之外更“戏剧”的东西。

  和《夜宴》相比,《黄金甲》至少把故事讲好了。《黄金甲》较之《英雄》,在视觉效果和场面营造上并不突出,甚至不如《夜宴》富于视听冲击力,但剧本胜了、演员胜了——这确实是古装大片版的大悲剧《雷雨》,权欲吞噬人性,人性挣扎扭曲,扭曲伤害真情,真情泯灭人寰……最终尸横遍野、满目苍凉、心如死灰、不胜唏嘘、欲说无言……一帮明星大腕的表演其实并无超凡之处,但都与人物气质相熨贴,台词也隐忍有控,不再废话连篇、引人垢病。

  张艺谋比谁都聪明,绝不会不明白自己有何疏漏,《黄金甲》就是知错就改的典范,从这方面来说,动辄大放厥词、出口伤人,拂袖而去的陈凯歌和冯小刚应该向他好好学习,深刻反思。

  疯狂石头的草莽英雄路

  《疯狂的石头》是2006年(乃至近十年)国产电影真正的奇迹。投资300万,票房2600万。“第六代导演”这个名词也被提出,宁浩,这个年轻初出道的导演,就这么火了。

  但《石头》大热之后的后期现象却值得探讨。平民电影《鸡犬不宁》打出的宣传口号是“又一部《疯狂的石头》”,其实影片除了是喜剧外,跟《石头》毫无相似之处,尽管电影本身的品质也很优异,但非跟《石头》攀亲戚,却令看后的观众有上当受骗之感,进而对影片产生原本没有的恶意。像《鸡犬不宁》一样跟《石头》生拉硬扯的电影不在少数,全都是无稽之谈,到最后都令观众有“狼来了”的惊恐,照这样发展下去,等宁浩下一部的“疯狂正品”——《银牌赛车》真正上映之时,恐怕也会被这些庸俗劣质的炒作方法和作品伤及口碑和票房。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一部名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电视剧的盗版碟悄然流行,剧中回忆了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并含沙射影描写了当今娱乐圈几位大鳄,王朔、冯小刚等都被对号入座。怀旧故事、残酷青春、京味调侃,以及名人过去的往事,让无数观众沉浸其中。同时也因为对王朔和冯小刚等人的影射,引发了媒体的好奇心,甚至引发了对冯小刚故事的挖掘。

  王朔这样评价《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这部电视剧比我的小说还好,我都看疯了,导演叶京绝对是当今电视剧界第一把手。”由此可见,那些认为叶京巧取名利,挖名人墙脚,借机自我炒作的传言不攻自破,叶京的确是创作上的高手,《青春》堪称近年来电视剧作品的经典。可惜的是,在现今电视剧审查制度限制良多的情况下,这种“军装加流氓”题材的大胆和开放是无法被摆到桌面上的,它只有靠“地下”方式进行传播。

  这部戏最大的噱头在于,剧中主角在真实的娱乐圈中都找到了一一对应,且令人瞠目结舌。王朔、冯小刚、叶京,三个男人正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在娱乐圈上演一场年度大戏。王朔曾痛斥冯小刚没文化,叶京则用更刻薄尖酸的语言揭冯小刚的短,揭露娱乐圈龌龊不堪的种种交易,而冯小刚却以沉默应对。三个昔日好得可以穿一条裤子的铁哥们儿,因为一部《甲方乙方》而最终分崩离析,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不是在表明,娱乐圈就是一个作秀场,它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