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刚
对于社会分层的研究,属于当今社会学的主流研究视角,算得上强势话语;而性社会学,则堪称社会学中的最弱势者之一,在学术殿堂中艰难地挤得一席容身之地。性社会学的弱者地位,主要是因为其关注的问题相对于社会结构、社会运行而言确实太细小了,但是,笔者认为同它未能够与社会学的主流理论充分衔接也有很大的关系,而这反过来也使得它难
以对社会学的整体理论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然,我的这一感觉的得出,只是基于对我所接触到的中国性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的观察。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对社会层次的性的研究,性社会学可以应用、借鉴社会学的所有理论,而它自身的发展,也完全应该能够提出同样可以被其它社会学分支应用和借鉴的理论。
社会分层理论研究的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下的个人,而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又是任何一个社会学分支都无法回避的,性社会学同样不能例外。本文便试图将笔者学习社会分层理论过程中的一些随感加以整理,而这些随感都落足于对性社会学研究的启示上。
一,富有的妓女:社会地位高还是低?
不同的学者对分层标准有着不同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韦伯则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来进行分层,考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三个领域的不平等。而功能主义者帕森斯,则将规范与价值观念作为分层的依据,他的理由是,社会秩序正是通过规范与价值观念才成为可能的。
帕森斯的社会分层观可总结为如下4点:
1,在社会分层体系中,一个人的地位、身份是由其他人的道德价值观评价所决定的;
2,这种对一个人地位高低的价值估价,依据的是一种共同价值体系;
3,这种共同的价值体系是由首要的制度机构所塑造的。而究竟是哪一种制度能成为首要制度,是由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因素决定的;
4,那些实践了这种价值或观念的人则会得到较高的地位,此外也得到其它奖赏如收入、财富等。[1](P4)
按着帕森斯的理论,像在美国这类重视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个人在经济结构中的位置越高,他的社会地位也越高;而在像前苏联那种政治机构的位置高于经济机构的国家,一个人的政治地位越高,他的社会地位才越高。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分层中,意识形态起着重要的作用。“所有这些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特征,表现了意识形态在引起一种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分层体系中的建构角色。” [2]
以性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我们同样可以由帕森斯的分层观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与主流社会的性价值观的距离越大,他的社会地位也就越低。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