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理救助:地震之后如何减轻心灵创伤(5)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0日10:23 舜网-都市女报
采访对象:郑娟 山东师范大学大三学生 受震波影响等级:5级 “刚听到汶川发生地震的消息时,我并没有太在意。”家在成都的山东师范大学学生郑娟说。当意识到地震的严重程度后,她又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地震发生后,四点来钟郑娟开始频繁地给在四川的爸爸妈妈打电话,却怎么也打不通。“没有消息就是最坏的消息”,她变得焦虑不安起来。她一边不停地打电话一边竭力在网上搜寻更多关于灾区的消息,敲击键盘的手也不时地颤抖起来。一直到晚上六点,她才联系上家里,一听到爸爸的声音后,郑娟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电话里得知爸妈的情况都很好,她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终于落地了。 郑娟说,因为还有余震,她每天都要给家里打两三次电话。“有一天晚上又发生余震了,我联系不上家里了,心里特别担心、害怕,恨不能立即飞回家。” 郑娟告诉记者,这几天她根本无心上课,白天什么事都不想干,反应也很迟钝。提心吊胆的,生怕家里又发生了什么不好的情况。她自称从来不会失眠,但自从地震发生后,几乎每天都要到深夜三点以后才能睡着,有时就算勉强睡着了也会被噩梦惊醒,严重的时候还头疼。她说,现在总觉得特别无助,无法分担家里的困难。“现在回不到家里,我只能在这边默默地为爸爸、妈妈祈祷,愿爸爸妈妈平安。”郑娟的声音里透着虔诚,但更多的是忧伤与牵挂。 由于有家人在灾区,在济工作或上学的川籍人士的反应会比普通人更强烈。据了解,刚听到家乡受灾后,他们往往会不愿接受这个事实。继而开始联系家人,由于信号不畅通,再加上从媒体上看到很多伤者的画面,这部分人在等待中会出现紧张、焦灼、惊慌、抑郁等症状。过度的紧张、焦虑还会影响睡眠、食欲,出现失眠、噩梦、食欲不振等症状。 专家解析:千佛山医院心理科主任安保增认为,川籍同胞在刚听到地震时不想接受这个事实,这是一种否认心理。受到这种打击后,在心理上,需要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因为不知道家人的情况,所以会格外紧张,手发抖就是这种紧张、焦灼心理在生理上的体现。白天“反应迟钝”并不是真的迟钝,而是紧张心理使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地震上,在其他事上就会显得心不在焉、反应迟钝。而夜晚的梦境则是白天紧张心理的延续。紧张、焦虑、恐慌的情绪若影响到睡眠、食欲等,就属于很强烈的反应了,如果长时间这样,会给心理和生理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建议:寻求家乡、家人的信息,多与家人保持联系,及时知晓情况会缓解未知带来的恐惧、紧张。不要轻信一些小道消息,以免增加恐慌感。 多与朋友聊聊天,将不好的心情倾诉出来,排解压力,不要老将话题放在地震上。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来调节心情。不要用烟酒等来派遣压力,可以吃些比较清淡的食物。 主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咨询心理医生等,获取心理援助。必要时辅以行为、药物疗法。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