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1949年的冬天,6岁的于怀明无法预见未来60年的风雨和温情,如今这些已经刻进了他的记忆,如同岁月把风霜刻上他的脸庞。
2009年春节,王家第一次人员齐聚。除外祖父已经去世,最小的曾外孙尚在腹中,其他所有的人都到了。这个春节,因为长外孙女于宜杉和她的英国丈夫、混血女儿的到来显得格外圆满。
如果要对这个家庭溯源,就会看到小小的于怀明,站在1949年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全然没有料到日后的家庭兴旺。
千里寻父
6岁的于怀明站在墙角,看着小脚母亲进进出出。他不明白妈妈怎么突然变得紧张、兴奋,还带着几分羞涩。大人的心思,小孩是永远猜不透的。
穆氏顾不上儿子的疑问,手忙脚乱地收拾东西。她的丈夫终于有音讯了!丈夫本是个私塾先生,后来带头闹革命,打土匪、打国民党,越走越远,渐渐没了消息。揣着辗转得来的地址,揣着一颗怦怦乱跳的心,她要带着儿子去江苏找他。
1949年的冬天一如往年的寒冷,但又像特别温暖,到处洋溢着新生的喜悦。这种喜悦也在穆氏心中油然而生。因此从山东维坊到江苏镇江的路也显得不那么遥远和艰辛了。
然而母子俩风尘仆仆地赶到镇江,找到千辛万苦得来的地址,丈夫却不在。那是一个机关大院,丈夫已经是机关的一个干部。他的秘书接待了母子俩,告诉他们,他回山东了。
母子俩又转身往家赶。一天一夜后,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人。然而,他告诉她,回来是办离婚的,因为和她没有共同语言。
那一瞬间,晴天霹雳。对这样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女子,丈夫就是她的天,如今,天塌了。倔强的她死活不应,但感觉有什么东西自己无法主宰了。1949年的冬天,真的很冷啊。后来的革命洪流中,于怀明也未能幸免于难,成了“臭老九”,但王家上下没一人如此冷落他。她完全不懂改天换地怎么会换来这样一个田地,共同语言是个什么东西……
穆氏最终屈服了,带着儿子改了嫁,又生了两子一女。
大学生入赘王家
远在镇江的父亲无暇顾及于怀明,他在继父的冷眼中悄然长大、发奋读书,考上山东大学,成为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个大学生。
大学生于怀明恨父亲抛妻弃子,每月一封书信讨伐父亲,气得于传芳要跟他断绝关系。于怀明的愤怒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他恋爱了,走进了一个他从小向往的温暖的家。
20世纪60年代末的两年,革命潮流浩浩荡荡,工作生活纷乱嘈杂,李学琴心里却春暖花开。每天走进药材站的大门,传达室的老大爷便喊:李学琴,山大!于怀明的信总是每天准时守候在门口。偶尔没信的时候,老大爷仍然习惯性地喊:李学琴,山大!
她习惯了每天读信,喜欢读每一封信后面于怀明写的诗。爱情的自然流淌,是动乱年代最好的慰藉。后来在一次搬家中,他们的女儿发现了很多信,捆成一大捆,无法想象他们在混乱的年月仍然那么浪漫守信。
其实最初没有那么浪漫。李学琴在药材站算得上个美人,追求的人不少。但因为她是中专毕业,后来读了个大专,发誓要找个大学生。经人介绍认识于怀明后,小伙子文采出众,很对她的心思。
对于女儿的对象,父母各执一端。父亲王守金一见就喜欢,说他人踏实,靠得住,一来家就帮着干活,打煤球;而且是大学生,很有前途。母亲李桂兰虽然觉得他长相一般,有一点却让她很满意:可以入赘王家。1970年于怀明和李学琴结婚后,虽然没有正式入赘,但他们的孩子却是以爷爷奶奶称呼老两口;王守金生病过世,于怀明也是以儿子的名义替他养老送终。
家庭主心骨开始转移
王家人都承认,自从这个家庭有了于怀明,就开始蒸蒸日上。他大学毕业在中学教书,业务强,不久就张罗着把小房子换成了好一点的房子,后来又换成了两套两居室。换房子终于让李桂兰扬眉吐气,再也不受邻居的欺负。这个家的重心,渐渐转移到长女婿头上。
之前的很多年,王家的核心都是李桂兰,从来说一不二,连第一个孩子都要跟她姓;在外面也是争强好胜。两个孙女至今还记得一幕:当时李桂兰已经年过五十,仍然风风火火,手脚麻利。有一天,她照常在厨房升炉子做饭。烟越来越大,她去看烟筒,被堵住了。李桂兰可以肯定是邻居干的。烟筒的烟有时跑到他家去,两家为此没少吵架。她气冲冲地砸隔壁的门,要找他们拼命。对方一直不吭气,李桂兰便坐在门沿上骂了一下午,从祖宗八代骂到鸡鸭猪狗,骂得行云流水,惊天地泣鬼神。
李学琴下班回来看见,埋怨她:你怎么又骂上啦,也不注意点形象,孩子看见像什么。她理直气壮地说,我怎么不骂?我们家又没个男孩,老头子又不管事,我不骂还不给人欺负死!
李桂兰小时候是个苦孩子,家里孩子多,她11岁就开始背着麻袋沿街卖盐。她的父亲被抓到日本当劳工,音讯杳无,母亲养不了她,便把她送到王家做了童养媳。李桂兰天生男孩子气,爬墙上树、捉蛇打鸟,加上大十岁的“哥哥”王守金的庇护,经常闯祸。
王家是中农,王守金一直在城里开纺织机器、做帽子,家境不错。但王守金太老实,快三十了还没媳妇,父母才给他找了个小十岁的童养媳。对这个小童养媳,他从不说一个不字。一辈子,他似乎就做了一回主,而就是这一回主,改变了王家后代的命运。
山东是1949年6月解放的,一解放王就让媳妇也到城里来。李桂兰二话不说,就带着两岁的女儿到了城里。她再也不愿意一个人带着孩子在乡下受人欺负。一家人租了间小房子,丈夫在工厂做帽子,她凭一手绣花手艺找了个绣戏服的工作。1956年,二女儿出生,终于姓了王。
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一度是老两口的心病,随着于怀明加入这个家,这个缺憾变得不再那么明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王家,无论外界怎么风云变幻,关上门却自成一统,是一个因子女成人而显得蒸蒸日上的小家庭,和当时无数个中国家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