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传统主宰向人性回归的60年;
这是伦理道德不断被破坏、又不断重建的60年;
这是经历了爱情缺失、爱情迷失,最终回到“家庭”的60年;
60年,我们学会将“结束即仇人”的感情结果柔化为“没有爱情但有亲情”;
60年,我们终于不再以粗暴的方式、沉重的羞耻感对待离婚,把它变成跳槽一样的“没什么大不了”;
60年,我们的择偶观经历了政治到情感的演变,走向人财双全的复合标准。
婚恋家庭观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意识投影。老舍以《四世同堂》讲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某个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史,读者从中却能窥视到那个时代下所有家庭的喜怒哀乐。管中窥豹,以点概面,所有的爱恨离愁在单个人的故事里,一个时代接一个时代前行,最终把一条清晰的线索呈现在读者面前。
解放了,是妇女地位的解放,现代自由婚姻的重建第一步。
1950年5月,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出台,中国人第一次在法律上确立了一夫一妻制,妇女在婚姻中获得平等地位。此前,国民政府虽在法律中规定“男女婚恋自由”,但纳妾制并未废除,不能算作完全的“婚恋平等自由”。新中国的第一部《婚姻法》标志着国人的婚恋从内容到形式都进入一个广阔天地。
尽管在法律的捍卫下,新中国大多数青年男女都幸运地获得了自由挑选伴侣的权利,但新政府在这场“打破旧,树立新”的婚恋运动中,有不少让后人争议之处。1950年~1956年,在政府主导下,中国第一次离婚高潮兴起,有600万对夫妻离婚。离婚者中,有借此彻底摆脱盲婚、童养媳者,也有进城干部抛弃没有感情的糟糠之妻者。在后人的评述中,“该离不能离,不该离却离了”是其最大特点。而与离婚对应的,是近400万青年女性经由“组织安排介绍对象”,再次丧失婚姻自主权。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包办婚姻”。
然无论如何,解放后,中国人的婚恋主旋律是“自由”,进步性不可抹杀,从中,我们甚至能看到中国人已经忘却了两千多年的人性化。
政治挂帅,经济崩溃,家庭发展遭遇历史性倒退。
上世纪60年代,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中国已经出现了经济全盘崩溃的大危机。
在政治主导的“革命热情”的掩盖下,经济危机并未造成社会根基的动摇,政治背景反映于爱情审美取向上,是女性首选工农兵,男性偏爱中性化风采的“邢燕子”。
60年代初,中国家庭首先失去经济支撑,三年自然灾害导致三千余万人死于饥荒,无数家庭骨肉离散。之后,十年文革把支撑家庭稳固的另一条腿“社会意识形态”也砍断。以出身划分人的社会等级,鼓励夫妻互相举报、儿子揭发父亲等举措,让中国家庭在失去饥饱的生存保证后,人格的生存权亦被湮灭。
当政治洗脑于家庭,这种倒退造成的伤害会殃及一个家族的数代人。
改革是另一次解放,中国婚恋进入“人本”发展初期阶段。
1978年,中央提出改革开放的口号,与此同时,《婚姻法》开始修改。思想要解放,除了深刻理解“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主动学习西方先进之处,“婚恋思想”的解放,也是其中重要部分。与1950年代的“婚恋自由”相比,建立在人性化的自由选择是一次更大的进步。
1980年,第二部《婚姻法》颁布,增加了对“离婚”条款的规定,“感情不和”等离婚理由被允许成立,这掀起中国第二次离婚高潮。虽然离婚在上世纪80年代依旧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办理离婚手续受到需要单位出具证明等约束,但中国人的婚姻观第一次跳出了政治的束缚,变成了夫妻两人的“家事”。
各种各样的婚恋形式顶着批评指责声层出不穷。“秦香莲上访团”、“未婚同居”、“第三者”、“跨国婚姻潮”……短短数年,国人的择偶观已经发生极大变化,对“性”的需求在羞答答中释放出来。
尽管人们对这种变化报以谨慎的怀疑态度,但就像一个长期受到严格管束的孩子突然发现苛刻的管教者消失了,短暂迷惘后,他们随即进入放纵的狂欢状态。
中国婚恋观滑向另一个极端。
媲美经济发展速度的婚恋开放速度,全盘西化背后的忧思。
从建国至改革开放,中国人的婚恋观都在寻找外来坐标。从向苏联学习到向西方学习,其实都是经济作用于政治、政治再反馈于家庭的过程。
“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之路免不了要在挫折中前行,国人的婚姻家庭观同样走了许多弯路,甚至发生历史倒退。这是第二次倒退。
与文革的那次伦理崩溃相比,它的核心是“对婚姻的低成本背叛”。国人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停留在表面:于物质,是奢靡的享受;于精神,是少有约束的“尝试”,包括对婚姻外性关系的大胆尝试。究其原因,既是法制化进程跟不上经济发展脚步的产物,也是精神从空虚立刻进入到不加筛选、极度膨胀的极度“丰富化”的表现。
1990年代末期,媒体终于站在更高的角度讨论家庭问题。当全社会都生病时,靠什么把急速崩溃的家庭拉回来?
回归家庭,法律的及时跟进,中国家庭找到自己的坐标。
2001年,第三部《婚姻法》颁布,它被称为“有史以来对中国家庭影响最大的一部法律”。市场经济的建立、财富成为家庭日常生活的必要部分后,新《婚姻法》从经济层面宣判了出轨者将付出的沉重代价,以“结婚证”保证婚姻忠贞者的权益。
三部婚姻法是家庭变迁史的最好证明。而除了法律的及时跟进,传统文化归来让中国家庭找到了灵魂。法与理的同步化科学构建,才能保证家庭在内外发展上都将受到约束。而这种约束与单纯的政治指挥一切相比,先进性不言而喻。
进入新世纪以来,回归家庭渐成风潮。这股风潮依然从北京上海广州等沿海东部地区刮起,人们修改了对成功的评判标准,与资产身家数量相比,夫妻关系融洽、子女教育有道更能检验出男性的能力。
家庭是经济政治的集中反映。中国家庭的现代化建设仍须努力。尽管它在短短60年中走完了非理性-破坏-彻底破坏-迷失-放纵-重建理性的一个轮回,但必须明白,无论社会如何变动,最终对家庭、婚恋起决定作用的,仍是人类婚恋的本质:爱与幸福。
链接·中国60年婚恋大事记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施行。在我国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儿童权益的婚姻家庭制度。
1949年到1954年,为解决驻新疆20万官兵婚姻难题,新疆军区从湖南、山东、四川等地征召了4万多名女兵入伍。这些女兵后来被誉为“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亲”。
1968年掀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几乎使所有经历过它的人都留下了感情的阴影和创伤。他们的爱情甚至婚姻都经历着严峻的考验。
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于人民的恋爱、婚姻是一场浩劫。中国人的婚姻生活走入了一个“禁欲”时代。
1980年,新《婚姻法》颁布,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第一,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第二,经调解无效。
1981年,中国开始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从此避孕和流产合法化。
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为适应婚姻家庭的发展,在夫妻财产制、家庭暴力和夫妻间的忠实义务等方面做了适当的调整。
2004年,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以82岁高龄迎娶28岁的翁帆。
2004年3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正式出台,在校大学生结婚禁令正式解除。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