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时念论语,很痛苦,现在没有科举逼着我们这些学生把四书倒背如流,也不能象《老残游记》里的茶馆里王小玉说书的听客一人似是而非地评论一番后,另一人便接一句:与我心有戚戚。现在的我们只因为读了中学课本里选的老残游记住了这名话,如果和一个百年前的士子在时光的隧道中相遇,冷不丁冒出一句,他还以为遇到知音,却不知道与论语与孟子除了一些变成常用词的东西,我们一无所知。这个时代自然有能让人倒背如流的东西,不需要功名相诱,只是为了IN或者是FUN总之只是感觉。
可是不读论语就不能好好认识子路这个人,不认识子路就不知道其实几千年以前,号称贤人的一个人也很IN今天。
孔子的生活其实是很乏味的,我们都知道他甚至拒绝吃割得不是方方正正的肉的,子路是他充满了使命人生中唯一的乐趣,当子路初见孔子,便被描述为“冠雄鸡,佩豭豚”,“好勇力,志伉直”,孔子是用嘲讽的口气来说的,因为子路从不以嘲笑为嘲笑,孔子可不想变成一个不太能宽恕别人,严肃到偶而跟别人开个玩笑却能惹得别人如雷暴跳的人,他看透了子路虽然看来有率性任侠之气;却是吃软不吃硬功夫的,便用礼诱子路,后人评是孔子讲究因人施教,对亢直刚强的子路,便以刚强催之。仲尼于子路每下狠手。
在孔子的狠手催教之下,子路越来越IN,到了后来,在孔子行事稍有偏颇,如孔子如费,见南子之时,惟有子路能反过来表示不满,阻之讽之,令孔子额头下落下一滴汗来,这叫他施教得法。
这个很IN的战国人,最后的结局是在无勇又无谋蒯聩发动的一场搞笑的联合其姐姐逼迫当时执掌国印的侄儿孔悝,借此逼当时的卫国王,自己的儿子卫出公辄退位。 而这场混乱中,唯有子路挺身而出,从而丢了性命。至临死之时,并没有当年簪羽佩骨的豪气,反而将身上的长衫拍拍干净,摸摸脑袋,哎呀一声,俯身拣起被刺落地上的帽子,一边拍打着尘土,一边对着断了的帽带长吁短叹,口中念叨着“君子死,冠不免”,将带子凑合着在下巴系系好,从容赴死。
象一个很IN的笑话,但却有一个悲惨的结局,就是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