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我留校工作,每月工资126元,按说这样的工资水平在北京市也算中等了。的确,如果不买衣服,这工资绰绰有余,可要置办行头的话,就有点入不敷出了。(胡春媛blog)
记得那时流行健美裤(也叫萝卜裤),我买了一条黑线织的。为了有“整体效果”,我又专门配了一件红色的毛衣。这下可好,当月的饭票钱就不够了,只好找朋友借。又有一次,好朋友要去广州,我让她帮我带件衣服,她给我买回的是一条真丝乔琪纱的连衣裙,无论款式还是颜色我都喜欢,唯独价钱不喜欢--60元,相当我半月的工资啊!于是,就成了那时我上班穿的“常礼服”。
1988年,我进入了民营高科技企业四通集团,不同于学校朴素的教职工们,这里的员工穿戴都格外漂亮时髦。当时,我就好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既兴奋又自卑。从此,置办上班的行头就成了我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于是,那时的我“不在上班,就在为上班置办行头的路上”,为了上班那一路、那一天的美,再苦再累也心甘。不幸的是,那时的北京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多的服装品牌。每天上班前不得不在穿衣镜前犹豫不决,挑不出最满意“那一件”。在我转入四通与日本的合资企业后,这家公司为每位员工量身定制了工装,它不是普通的劳保服,而是在爱德康、顺美等服装店定制的时装,这在20世纪80年代,堪称合资企业的新潮做法。
春秋天,男士有西服、夹克,女士有套裙、毛衣,还配有名牌高跟鞋;寒冬月,所有员工都发名牌的羽绒服,长款短款,自由选择,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我最爱的“那一件”就是在爱德康定制的套裙。它有经典的黑白小格,上身是宽肩收腰斜圆下摆,下身是经典的一步裙。我就喜欢它有分寸的时尚和不寂寞的雅致,这最适合上班穿。以至于在90年代初,我还穿着它到杭州出差,当时就有眼尖、爱美的女士打量着我,还问这件套裙是在哪儿买的。可见它的“观众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