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澳大利亚时尚行专题]
圣彼得大教堂
今天我们获得许可前往拍摄圣彼得大教堂。这是阿得莱德市最古老的教堂,依然保持着哥特式的建筑风格。我原本对参观教堂没有太大的兴趣,西方国家,城市里有教堂真是太正常的一件事,和我们这里到处都有大庙是一个道理。何况圣彼得大教堂的某个方向还和北京的西什库教堂有些相像。
圣彼得大教堂的彩色玻璃
我们一大早来到教堂门口,等待拍摄许可证。站在门外,我抬头仰望巨大的玻璃窗,灰色的玻璃窗上有花纹,上面是尖形的拱顶。哥特式建筑的崇高总是能让人从心灵深处仰慕和向往。摄影师老袁说,这是在“玩精神”。着又让我想起国内的大庙,庙宇里陈年的木材被香火常年熏烤,自然散发出一种香味。加上中国的土木结构,冬暖夏凉,室内外的温差似乎能迅速带走人身上的浊气。无论你是否信佛,在大庙里呆上一会儿会很舒服。人有的时候也需要玩精神,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有时候信仰什么,信仰什么教派并不重要。
圣彼得大教堂内景
负责接待的神职人员打开侧面的门让我们进去。和所有哥特式的教堂一样,这座教堂呈现十字架形。教堂的主要部分是长方形的,两边连续的尖拱托起中间巨大的拱顶。下面是一排一排的座位。
教堂今天又一个唱诗的活动,前面摆着很多乐谱架和一些乐器。乐谱架分成左、中、右三个方向排列,中间有一架老式钢琴,侧面是一个风琴,而大型的管风琴安装在左侧的墙壁上,乐队的上方就是十字架,上面是正在受难的耶稣。
后面的墙壁上是浮雕画,耶稣站在正中间,大抵也是雕得天堂、地狱之类的宗教故事,坐下脚,最下面是圣母抱着耶稣的像。这个格局和米开朗琪罗的巨作《最后的审判》的格局完全一样,当然艺术水准就差得远了。
我忽然发现这浮雕画和乐队其实说明同样的问题。这个唱诗班的格局其实就是西方交响乐队的前身,而无数座教堂正面装饰的壁画中最优秀的一副就是《最后的审判》。不计其数的教堂里平庸的作品和平凡的生活就是西方顶级的绘画艺术和音乐艺术的基础之一。
其实中国的大庙里也有优秀的雕塑、也有精美的壁画。但是中国没有米开朗琪罗那样名垂青史的雕塑家或画家。中国的古典音乐曾经是非常优美的,但中国却没有贝多芬和莫扎特。并不是我们没有这样才华出众的艺术家,只是传统上我们的各个门类的艺术家地位都太低下了,使他们没有受到尊敬,没有人收集整理他们的作品。
中国的各个艺术门类只有文学艺术是流传千古的,历朝历代都有人编辑修册,连绘画也是文人画才成为艺术品,而宗教画,很少有记载,反倒是18、19世纪以后首先被西方人发现的。文人的地位也许得益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文人可以成为高官,而受到尊敬和仰慕。
中国其实从来就不乏能工巧匠,他们没有成为艺术大师,其实不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是一个民族的遗憾。
作者:故乡
摄影:袁新海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新浪!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新浪伊人风采  新浪男性
        欢迎网友投稿
编辑:blu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