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30岁是职业生涯的一道“坎”,若没能顺利进入上升通道,“玻璃天花板”的阻碍就会无情地显现出来了。随着市场节奏的不断加快,就业压力增大,这种职业“瓶颈期”正在不断提前,甚至直逼25岁。因此,如今正处于毕业后1-3年,这段可塑性强的黄金时期的职场中人,开始积极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他们争分夺秒、左顾右盼,关注行业前景、发展方向、晋升渠道,或创业、或深造、或转行。他们性格叛逆,敢于冒险,成了职场上的“不安分”一族。如此“不安分”,对职业发展是利是弊?
不安分地频繁跳槽
Edda 现任酒店公关助理 25岁
Edda毕业3年来,已经跳槽5次,其中最短的工作3个月,最长也熬不过1年。她跳槽并不时被炒鱿鱼或者有了更好的发展,而是性格中的“不安分”因素在作怪。她对很多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希望趁着年轻,多看、多练、多选择,因此她先后做过文秘、经理助理、广告媒介、市场专员和如今的酒店公关,涉及制造业、快速消费品行业、IT业、广告业等,用她的话说,就是一些比较热门的行业几乎都兜了一圈,对各行业的规矩、特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她说现在也“玩”够了,自己职业发展的最后一站就是酒店管理,她很肯定地说这个工作最适合她,因此准备“收收心”,踏实地把现在的工作做好。
点评
毕业后1到3年,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奇让员工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这个阶段是对职业习惯、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探索与培养阶段,更多的是需要向同事学习,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风格。这一时期,由于没有什么职业规划,职场焦虑会困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频繁跳槽的现象十分普遍。
Edda走的是“非传统型就业模式”,他们不同于走传统就业模式者“注重职业规划,不断为今后的发展积累职业含金量”的做法。而是认为,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的宗旨是逃离痛苦、追求幸福,因此工作应该是快乐的。这类不安分人群的一切决定都听从内心的召唤,因此只要生活快乐,这样的决定也未尝不可。
不安分地学习充电
许瀛 待业 24岁
许瀛本科学的是微电子,去年大学毕业后来上海求职,进入一家做半导体的外企工作。IC行业人才紧缺,因此工资福利都很好,也很有发展前景。不料最近听说他辞职了,如今在家待业,一时也不想找工作,每天只是泡泡图书馆、去去健身房。他的女朋友抱怨说,由于家庭条件优越,许瀛从小就爱凭着自己的兴趣做事。他非常喜欢摄影,没事就爱摆弄他那价值几万元的照相机。工作大半年觉得太枯燥,就毅然辞职,也不考虑家庭生计,一心要去影楼,或去广告制作公司做摄影师。当然,他也觉得自己理论知识不够,因此每天泡图书馆,学习充电,去参加摄影班、听广告课。大家都说放弃了4年的专业多可惜,可生性叛逆的他坚持说,有兴趣才能做好工作。
点评
如今充电的方式太多,据统计,上海现有各类计算机证书180多种、英语考试项目超过200种,此外热门的有报关员、CPA、CFA、商务师认证,冷僻的有小语种、舞蹈、模特培训,林林总总。而“不安分”一族选择充电项目全凭兴趣和好奇,他们认为工作就是为了兴趣,这样的生活才精彩。实际上,把爱好变成职业是利弊共存的,你要获得一方,必然要舍弃另一方。虽然选择兴趣作为工作无可厚非,然而也需要对年龄、经济状况、生活环境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否则所谓的兴趣是十分苍白的。
不安分地尝试合作
北海若是一个非常忙碌的人,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交友广泛,三教九流全都认识。他的职业理念就是要“做好本职工作,利用工作资源寻求合作伙伴,不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因此无论何时何地遇到他,他和朋友说的第一句话一定是:“最近有什么项目可以合作?”由于是采购经理,朝南坐,他就想法子利用职务之便赚钱:帮厂家做品牌代理、联系低价进货、帮助朋友牵线搭桥搞合作。
点评
撇开北海若不提,放眼周遭,其实这样的人大有人在。常言道:人头熟,好办事。朋友本来就是一笔无形的资源,加上如今电子网络催生了地球村,人脉的建立变得轻而易举。比如msn和qq的普及,让朋友和朋友之间能时刻保持联系。此外,定期举办的创业论坛、校友会、经理人聚会等也都是建立人脉、寻求合作的好渠道。甚至有人去读MBA,就是为了积累人脉。因此很多“不安分”一族开始左顾右盼,通过各种渠道赚钱。
然而,在忙碌的同时,也应该规划自己,我们要强调“职业常青树”的概念。这里有一个案例:一位美国高校的财务课程教授,同时又是财务培训师、企业咨询师、专业作家……前者相当于树干,后者是伸展开来的树枝,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财务”展开。因为有了更多的企业实践机会,他原本局限于理论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一时名声大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无论合作也好,兼职也罢,都要围绕着一个核心展开,这样才能让你的职业规划螺旋上升。(文/邵丽蓉 点评/上海新创意信息传播公司资深职业顾问 俞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