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勤毅(新浪网友) 图/赵婷 欢迎网友投稿
前段时间电视台播出这样一则广告:一对夫妻充满爱意地望着一个小女孩,小女孩的画外音却是:我有新妈妈了,可我一点都不喜欢她。紧接着是一组小女孩委屈、伤心、偷看母亲照片、睡觉的镜头,当她在梦中看见新妈妈露出一口洁白牙齿的笑容时,她又说:她好象也没那么讨厌。然后是小女孩从梦中醒来奔向卫生间,看到了准备好的牙具和与梦中一样甜美的新妈妈,小女孩幸福地笑了……
这则广告虽然也是宣传某牙膏的广告,但它那极富人性和真情、充满生活趣味和真实的创意,被广大观众交口称赞,这倒使我不由地想起充斥荧屏的其他广告来。 也许过春节中国人都有互相送礼的习惯,什么“今年过节不收礼”、“好礼送给至亲人”、“送礼送健康”……什么给老人送的、给中年人送的、过女人送的、给小孩送的,简直是应有尽有,我真怀疑这些广告创意者是用什么手段骗取了厂家的信任和经费,难道除了送礼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吗?如果一种产品其出发点不是吸引广大消费者来消费,而是在招徕人们给形形色色的人去送礼,我看这种产品非但不会广开销路,反而会使社会上“礼越送越重,情越送越薄”、“不送礼不办事”的不良风气越演越烈,最终在这种充满虚伪和矫情的社会氛围里越陷越深。相比之下,同样是在宣传一种产品,那则“小女孩”广告一没有“牙好,胃口就好”的直白露骨,二没有对牙疼做过分的夸张表演,三没有可“固齿、防蛀”之类的“王婆卖瓜”,却收到了令人过目不忘、荡气回肠的审美效果,使广告真正变成了一门艺术。
说到艺术,又使我想到了最近充斥在各频道上的电视剧,可以说就如同广告在拼命倡导送礼之风一样,不少言情剧对婚外恋、暗恋、自恋、畸恋等的过分热衷,编导和演员的矫揉造作,已经使电视剧创作远远偏离了文艺应该用优美健康的作品感染人教育人的正确轨道,并在一些青少年和有着不健康爱情观的人当中产生了不良影响。比如《我要嫁给你》其剧情荒诞、离奇,两对相爱的男女莫名其妙地“换了妻”,而且两对新人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不约而同一同举行婚礼,婚后又巧到两家竟成了邻居;比如《情书》偏偏让一个有着百万家产的外国公司总裁、一位潇洒漂亮的小伙子发疯似地爱上一个女儿与他差不多大的半老徐娘;比如《情爱画廊》里那个所谓画家仅仅是打一个照面,就死磨硬泡地去追求所谓“梦中情人”,甚至不惜去拆散另一家庭;比如《让爱作主》中的的女主人公竟对有妇之夫表白“你离了婚我爱你,你不离婚我更爱你”;甚至那部弘扬主旋律、反映军人生活的电视剧,也硬插进去男主人公与妻子各自寻找自己的情人和“幸福”的情节……我可以负责地说:从编导到演员对这些剧情和人物绝大多数都是抱着欣赏、肯定、同情至少是中立的态度。
别林斯基曾经讲过:“真正艺术的作品永远以其真实、自然、正确和切实地感染读者,以至当你读它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但却深深地相信:作品中所叙述或表现的一切恰恰应该是如此的。”电视剧无疑是艺术,广告也不例外。然而上述编导和策划者们恰恰忽略了艺术的“真实、自然、正确和切实”,他们所想到的只是急功近利地让观众恨不得看完广告就马上狂奔到商场去抢购该产品,他们所关心的就是不惜用各种猎奇手段来换取观众的收视率。这种过分矫情的结果就是:观众宁可花几个钟头等着看上10遍20遍“有了新妈妈”的小女孩,也不愿用一分钟去看“送礼买什么”或者男女主人公狂吻的镜头。这就是艺术的铁的定律,这就是作品创造者和欣赏者之间的“真情付出,心灵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