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15年时尚生活珍贵记录 2002与国际同行(组图)(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9日13:35 精品购物指南
那些花样 有车生活新感受 汽车休闲新方式 随着人们有车生活休闲方式的改变,北京枫花园汽车电影城正悄悄地增长着票房。1998年6月,在北京朝阳区某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上,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汽车电影院,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惟一的汽车电影院。而在2002年,肯德基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汽车穿梭餐厅”,当时是中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汽车餐厅。随后的几年里肯德基又在上海、南京、无锡等地接连开张“汽车穿梭餐厅”。 汽车餐厅的最大特点是,以最快捷的方式给驾乘人员提供购餐服务,不用找停车位,不用下车就可轻松享受到特有的美食和服务。此外诸多一站式的服务,十分适应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早在1933年的6月6日,美国的RichardM.Hollingshead在他家后院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汽车电影院(可容纳400辆汽车)。他在院子里悬挂了一张电影幕布(银幕面积是40尺×30尺),用一台1928年出产的柯达投影机往幕布上投影,而声音都来源于藏在电影幕布后面的一台收音机。虽然条件简陋,但他最终在试验中成功地解决了车辆通过任何角度都能清晰看到影像的问题,由此诞生了可以载入电影史册和汽车史册的汽车电影院。 汽车电影院、汽车穿梭餐厅的兴起,也足以见证人们有车生活后一种全新的休闲生活方式。 那些政策 房产行业的大地震 北京楼市“33号文” 应该说,2002年北京楼市最大的地震是6月26日下发的《关于停止经营性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的有关规定》,也就是房产业界所说的“33号文”。 如果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和价值判断来评价,今天北京不断冲高的房价正是这条政策所导致。有不少开发商预见到了后来的结果,但无济于事。许多房产名人就曾经在很多场合对这个政策进行了抨击,但买房人对此一无所知,还以为以后的土地市场会越来越规范,也相信了“土地招牌挂后,房价短时间会上涨,长期趋稳”的说法。 评价一项如此重大的政策很难,政府毕竟有政府的考虑,但现实对于买房人而言,不仅没有享受到所谓的“市场规范”,反而要承担越来越高的房价。从33号文开始,北京的楼市进入了一个怪圈,每次政府打压房价的政策总是在不断地刺激房价上涨。不知道这种尴尬什么时候是一个结束。 那些事儿 当汽车不再遥不可及 私车消费兴起了 早在1994年的时候,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当时的北京车展上买了一辆罗马尼亚的小车,这也是当时车展卖出的第一辆车,3万元的达西亚。要知道,上世纪90年代初期普通家庭的月收入还只有三四百块钱。车展过后,北京的相关管理部门突然意识到,汽车已经进入私人消费的历史阶段了。 的确,2002年购买私家车的人数呈爆发式增长,汽车消费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快速发展,中国由此进入私家车消费时代。这一年,中国汽车工业正在悄然发生变革:车型更加丰富,价格更加有序,外资介入高潮迭起,行业整体性重组稳步推进。 2002年是车市“井喷”的开始,轿车的年产量在总产量中的比例首次占据了首位。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累计生产汽车325万辆,比2001年同期增长38%;销售汽车324.8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7.1%。其中轿车产销均突破百万辆,分别达到109万辆和112.6万辆,比2001年分别增长55%和56%。 旅欧梦想照进现实 “德国开了” 走走停停,旅行让我们身心欢欣。而当去欧洲旅行的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我们还需要犹豫什么呢? 2002年7月1日,经中德两国政府半年多的运作,德国终于向中国旅游团“开放”。德国是第一个对中国游客开放的欧洲国度,从此,我们的旅行脚步迈进了欧洲的大门。它的开放,也领先于其他所有欧洲国度,为日后欧洲的整体开放铺垫了良好的基础。作为欧盟国之一,德国对中国旅游者的开放有如整个欧洲打开了一扇窗,按照一直以来相继开放一系列目的国的速度,欧洲大陆离中国游客越来越近了。 在当时打开这“一扇窗”可是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德国旅游局驻京机构的电话更是因此忙个不停,不过在当时,想参团赴德旅游的读者还得“绷”一阵儿:由于那时候《关于实施中国公民团组赴德国旅游的谅解备忘录》刚刚签订,中德双方政府和旅游机构还需要一些时间完善具体操作事项,比如中方出境社名单和德方地接社名单眼下还未敲定。此外,当时德国方面正加紧选择能够接待中国旅游团队的德国接待社,还将专门为中国旅游者开办中文旅游咨询热线。 由于那时候德国对中国的开放旅游是面向全国各地的,与此同时,中国又将扩大出境社数量,全国将有三四百家旅行社同时经营出境游,这是德方始料不及的。至于赴德旅游团费,那时候应在一万元出头,与澳洲新西兰、日本的价格差不多。不少旅行社有关人士承认,德国的开放有可能会影响到澳新及日本线的客源和价格,因为相比较而言,花同样的钱,多数国人出国旅游毕竟更希望看到真正与东方不同的西方风情,这一点上,德国显然比日本等地更具竞争力。 那些人儿 灰色调 “硫酸伤熊”的刘海洋 相信很多人都会清楚地记得“硫酸伤熊”这件事。很难想象,这件光是听到就让我们很寒心的事情,当事人怎会如此的麻木不仁。坦白说,即使现在想起来,依旧觉得这件事情“很灰色”。 当事人,清华大学机电系学生刘海洋,那时候的他22岁。他于2002年1、2月间,先后两次在北京动物园熊山黑熊、棕熊展区,分别将事先准备的氢氧化钠(俗称“火碱”)溶液、硫酸溶液,向上述展区的黑熊和棕熊进行投喂、倾倒,致使3只黑熊、2只棕熊(均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就是轰动全国并引发大讨论的“刘海洋事件”。事后,刘海洋在交代动机时,只是漠然地说,他是为了做实验,验证书上说的“熊的嗅觉灵敏”这句话是否属实。 此事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一方面,教育领域重新关注“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主题,这个意义不仅是指关爱和尊重自我及他人的生命,还有动植物的生命。刘海洋事件只是迫切地指出社会公德的教育重要性。教育制度长期以来在心理教育、环境教育、家庭教育和法律教育等方面存在某些缺陷,现在是修补缺陷的时候了。 而据调查,像他这样心态的人不在少数,这在当年是引发大家声讨的反面教材,在如今看来,更需要去反思、警醒。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