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15年时尚生活珍贵记录 1993精品元年(组图)(4)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8日11:25 精品购物指南
105万元的台布 从1992年起,赛特集团就开始为一件事忙活着——销售奢侈品,挑战北京的消费市场和北京人的消费习惯。谁也没有想到,在当年建国门外的那片荒草地上会耸立起一座专卖高档品的商场——“赛特购物中心”。 为了将这件事做成,赛特做了中国商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请来外国人进行管理。开业之初,赛特货架上的价格标签着实让1992年的北京人大吃一惊:英国劳力士手表15.5万元,德国产万宝龙水笔每支售价7900元……“在改革开放、小平南巡的大背景下,我们才敢标出天价卖这些商品。”赛特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辛民曾经这样回忆。当年的那些天价商品如今都摆在赛特的库房里,作为历史的展览和历史的见证,“当时,一大一小两块普通的白色台布标价105万元,我问这价格为什么这么高,得到的回答是:这是18名女工在文化大革命中念着‘毛主席语录’一针针绣出来的。今天听这话像听笑话一样,但在那个年代,赛特敢标价105万元是需要勇气的。” 不过,因为赛特的出现填补了市场空白,开业前三天,万余平方米的店堂挤进了10万多人,以致传媒惊呼:“赛特开业大‘挤’!” 京城冒出了高价商场,也引出了消费贵族,《精品购物指南》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赛特的“贵族”价格。事实上,这在今天也许不算什么,但在当年,不少消费者光临赛特的动力之一就是看看高档商场长成啥样子。 然而,好景不长。仅仅3个月之后,赛特那“建立中国最高档百货商场”“只为北京5%的消费者服务”的理念就受到了市场无情的挑战和考验,一场关于赛特商品价格的论争几乎使襁褓中的赛特遭受灭顶之灾。 1993年2月,《经济日报》的记者姜波在无意间逛了逛赛特的百货超市,正是这个举动在随后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因为我们是由‘八佰伴’来进行管理的,所以日本的商品非常多。姜波把在赛特出售的商品价格和在东京出售的商品价格做了一个比较,结果他发现那些小东西,不论是水杯,还是钢笔,都比日本贵了3倍。于是,姜波写了一篇300字的文章,说赛特的商品价格太离谱了。”一位经历过那场风波的赛特人回忆:“非常突然,一下子把我们打蒙了,我们那时还不会应对突如其来的公关危机,一点经验没有,但却不得不经受。” 按照姜波的说法:赛特的价格如同“天文数字”,并用一堆事实给公众留下印象——赛特宰人。只是,那时的姜波一定没有想到自己这篇题目为《赛特你太离谱了》的文章会引起怎样的波澜。文章发表3个月后,《北京晚报》的记者苏文洋以《燕莎、赛特也许不太离谱》一文作为回应。《北京晚报》说,赛特也许不太离谱,同时援引供求规律来证明此论点。就这样,两家媒体来来往往数个回合,一时间,众说纷纭,一场波及北京全城的大讨论就此肇始。 《北京晚报》让读者讨论,《中华工商时报》召集各路记者评议,继而《中国青年报》也有了篇总结性的报道——《记者和记者:为赛特较起劲来》。《中国经营报》、《中国工商报》、《中国名牌》杂志、《中国消费者报》、《法制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商报》、《北京青年报》等各家报刊也不甘寂寞,敏感的新闻界一时硝烟弥漫。 定位,一个商界司空见惯的词,却引发了火药味极浓的争论。那时候,人们一只脚踏进了市场经济的门槛,另一只脚还在计划经济的圈子里逡巡。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市场大潮乱了方寸,一切都将重新定位——产品价格定位、企业定位、消费者定位,最重要的是消费观念定位。幸好,对王辛民而言,以往在新闻界的从业经验帮上了忙,“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绝好的宣传机会。在讨论快要结束的时候,我请新闻界的朋友做了一些平衡工作。”如今看来,这场讨论的受益者是赛特,一分钱没花,却一下子传遍了全国,以致后来一直有人说赛特在中间起了策划作用。 “当时说赛特的价格离谱,说得不冤枉,但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价格是否离谱不是哪家报纸说了算,也不是政府说了算,应该是由市场、由消费者说了算。”一位赛特人坦言。客观来说,当年赛特的商品价格确实脱离了市场,脱离了商品的价值,更脱离了中国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所以,这场大讨论结束后,赛特便陷入了经营困境。然而,不可否认,正是这段插曲让赛特走上了独立管理的道路。 1994年,有关“赛特商品价格离谱”的大讨论终于结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