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15年时尚生活珍贵记录 1993精品元年(组图)(5)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8日11:25 精品购物指南

  “有事儿呼我”

  1993年,刘东海从日本回国了。“做点什么?”这个精明的广安人一直在思考着。此时,一句流行语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有事儿呼我。”在多年后拍成的电影《甜蜜蜜》中,刚到香港不久的黎明发现张曼玉有一部BP机,黎明一脸羡慕地惊呼:“哇,BP机啊,你有BP机!你真行!”这一幕仿佛就是1993年的翻版。那时候,在腰间别着一部BP机俨然为一种时尚。因为家庭固定电话尚未普及,于是,手持BP机排队打公用电话成为街头一景。可以说,BP机是第一代个人即时通信工具。

  刘东海正是看中了这个商机,靠着借来的5000元专营寻呼机,他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最开始,一台最高级的汉显寻呼机可以卖到七八千元,还因为货俏,欲买还得交预订款。不过很快,中文机就降到了八九百元,但其利润仍可达数百元,一台几百元的数字机,利润也在100元以上。”一位也曾尝到“卖机子”甜头的人回忆道。

  如今,刘东海已经摇身变为一家大型通讯卖场的老板。事实上,很多在今天鼎鼎大名的通讯卖场巨头的发家史都跟寻呼机有关。

  如果追溯历史,国内第一家无线寻呼台创立于1984年的上海。1985年11月1日,北京市电信管理局属下的北京无线通信局经营的“126”正式开通。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让更多人认识了无线寻呼。当时,组委会的不少工作人员是126的“大客户”,126台为他们提供了“专项服务”。这之后,BP机时来运转,变得炙手可热。北京复兴门长途电话局南门东侧的一间小平房——126营业厅前,经常出现排队交费的长龙。

  1993年8月,原邮电部出台国发第55号文件,社会经营单位获准进入电信业务市场。开放就意味着竞争——此后,社会办寻呼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仅北京一地平均每周就有2家寻呼台开业。那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要想富,上寻呼。”寻呼台的收入主要是服务费和“卖机子”。在90年代中后期,10万用户中等规模的寻呼台,每月实际服务费收入可超过300万元,除去成本,净赚100多万元。“卖机子”每月可售上千台,也有数十万元的利润。

  与BP机配套的是手机。只是,相比现在,1993年的手机更像“凶器”,既重又大。尽管如此,在那个年代,“大哥大”仍然是身份的象征,仍然是普通百姓可望不可即的高档消费品。1993年,买一台带号“大哥大”的价格大约是2万余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